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櫑具的意思、櫑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櫑具的解釋

即櫑具劍。 漢武帝 末,郡國盜賊群起, 暴勝之 為直指使者督課至 勃海 ,時 隽不疑 為郡文學, 勝之 聞其賢,遣吏請與相見。 不疑 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谒。後遂以“櫑具”作為學官的典故。 宋 蘇轼 《次韻錢舍人病起》:“殿門明日逢王傅,櫑具争先看 不疑 。”參見“ 櫑具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櫑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劍器及文化典故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櫑具”指古代的一種長劍,即“櫑具劍”。其劍柄裝飾獨特,木柄上刻有蓓蕾形或蓮花狀的玉飾,劍首形似井架上的辘轳(鹿盧)。這種劍不僅是武器,也是身份象征,漢代官員常佩戴。

2.結構與特征

3.曆史典故

漢武帝時期,官員隽不疑曾佩戴櫑具劍拜見直指使者暴勝之,因其儀态端莊、學識出衆,被後人視為學官典範。宋代蘇轼在《次韻錢舍人病起》中引用此典:“櫑具争先看不疑”。

4.文學與文化意義

“櫑具”在文學中多用于指代學官或文人風骨,如晉代注解提及“大劍木首,狀似蓮花”,既描述劍器,也暗喻文人的高潔品格。

5.易混淆詞彙

需注意與“庋具”(儲物家具)、“鲙具”(烹調用具)等發音相近但含義無關的詞彙區分。

“櫑具”一詞融合了器物特征與文化象征,是研究古代兵器史和職官制度的重要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隽不疑傳》及蘇轼詩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櫑具(léi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木和束,共有11個筆畫。櫑具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字典《爾雅》中,是指用于固定牲畜(如牛、馬等)的器具。在繁體字中,櫑具的寫法為㩗具。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規則,櫑具的字形應為「櫑+具」,其中櫑為木部首,是指木材或與木材有關的事物; 具為束部首,是指器物。這個字本意為用木材束縛動物的器具。 以下是一些使用櫑具作為例子的句子: 1. 農夫使用櫑具将馬匹拴在馬廄裡。 2. 他們利用櫑具将牛固定在牛車上,以防止它們跑掉。 與櫑具相關的組詞有櫑鞴(léi bèi),指的是用于固定馬匹的器具,同樣也使用了部首木和束。 與櫑具意思相近的詞語是櫑橋( léi qiáo),意為用木材搭建的小橋,普遍用于農田或山間。 櫑具的反義詞并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語。我們可以使用一些漢字詞語來描述反義,如無櫑具、不用櫑具等,來表示沒有使用櫑具的情況。 總之,櫑具是古代用于固定牲畜的一種器具,包括了使用木材束縛動物的器具。它的寫法在繁體字中為㩗具,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櫑+具」。櫑具的例句展示了它在農田和牧場中的應用,同時還介紹了與其相關的組詞、近義詞以及一些可能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