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曳的意思、倒曳的詳細解釋
倒曳的解釋
亦作“ 倒拽 ”。倒拖;倒拉。《北史·趙仲卿傳》:“微有不理者, 仲卿 輒召主掌撻其胸背,或解衣倒曳於荊棘中,時人謂之於菟。”《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鳗産禍》:“碌亂了半夜, 周三 背了包裹,倒拽上門,迤邐出北關門。”《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衆皂隸一齊動手,把……那尼姑橫拖倒拽,捉将下來。”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曳的解釋 曳 è 拉,牽引:曳引。曳扯。棄甲曳兵。 筆畫數:; 部首: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倒曳"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詳細意思可以從構成它的單字含義及整體用法來理解:
-
字義分解:
- 倒 (dào): 本義指颠倒、反轉方向,引申為向後、逆着(正常方向)。在“倒曳”中,主要表示動作的方向是逆向的、向後的。
- 曳 (yè): 本義指拖、拉、牽引。指施加力量使物體在地面或表面上移動。
-
合成詞義:
- 倒曳 (dào yè): 指倒着拖拽、向後拉拽。它描述的是一個具體的動作:不是向前或正常方向牽引物體,而是逆向地、朝相反方向用力拖拉。
- 核心含義:逆向拖拽,向後牽引。
-
用法與語境:
- 這個詞常用于描述具體的物理動作,例如:
- 倒着拖拽重物(如倒曳重物前行)。
- 向後拉扯某人或某物(如被人倒曳而行)。
- 它也可以用于比喻或形容某種狀态,比如形容人行走困難、步履維艱,仿佛被向後拉扯着(如“步履倒曳”),但這種用法相對較少見,且更強調動作本身的艱難或逆向感。
- 在現代漢語中,“倒曳”的使用頻率不高,屬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下的用詞,更常見的表達可能是“倒着拉”、“向後拖”等。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倒”有“(方向)相反;反面的”義項,“曳”解釋為“拖;拉;牽引”。“倒曳”雖未單獨列條,但其組合含義清晰明确。
- 《漢語大詞典》對“倒曳”的解釋更為直接,指“倒拖;倒拉”。例如在描述曆史場景或文學作品中人物被拖拽的狀态時常可見此詞。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 古代典籍中亦有使用,如描述戰鬥場面或受刑場景時,指将人倒着拖行。這體現了其“逆向拖拽”的本義。來源:相關古代文獻記載(如史書、筆記小說)。
“倒曳”意指倒着拖拽、向後拉拽,核心在于動作方向的逆向性(倒)和動作本身的拖拉性質(曳)。它是一個相對書面化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具體的逆向牽引動作。
網絡擴展解釋
“倒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成語含義(抽象用法)
發音:dǎo yè
基本含義:指事物的發展或狀态與原本情況完全相反,形成強烈對比。
詳細解釋:
- 由“倒”(反向)和“曳”(拖拉)組成,強調逆轉性變化。
- 多用于描述人的言行、事物狀态或局勢的颠覆性轉變。例如:“他原本謙遜有禮,如今卻倒曳行事,令人詫異。”
- 常見于文學和口語中,突出反差感。
二、字面含義(具體動作)
發音:dǎo yè
基本含義:倒拖、倒拉,指反向拖拉物體的動作。
常見用法:
- 形容力量強大:如古籍中“倒曳九牛之威”,比喻力大無窮。
- 描述動作狀态:如《警世通言》中“倒拽上門”,指反向拉拽門扉。
- 曆史文獻用例:《北史》記載“解衣倒曳于荊棘中”,表現被拖行的場景。
使用建議
- 文學創作:若需強調反差或逆轉,可選用成語含義(例:局勢倒曳)。
- 曆史或動作描寫:描述具體動作時,使用字面含義更貼切(例:倒曳繩索)。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北史》《警世通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羅巴籬不卸昌晖乘橋臣仆出類春歌醇熙達稱打虎稻麻斷袖之好厄菑跗萼連晖鋼渣功成不居國家公務員忽剌火架假吏交鈎交靈齎盜食嗟來金繭啾嘲舉柴扣環廊肆吏士龍蟠鳳逸漏嘴卯食沒來頭迷蹤墨冊默記盤術棚車鼓笛遷滿荞麥面佉盧文字融和塞笳神庥射傷攝息師工瘦米痛咽咽拓界聞所未聞誤場五技鼠烏塗先來後到小釀新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