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伴。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汝不欲及 鄭 風邪。其感緻如此。”
“徒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徒輩”讀作tú bèi,意為同伴,指同一群體或共同行動的人。該詞由“徒”和“輩”組合而成:
二、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漸江水》:“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汝不欲及鄭風邪?”。此處描述村民因風勢滞留時,用“徒輩”指代同行者之間的對話場景。
三、現代使用 “徒輩”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其近義詞可參考“同伴”“同侪”,反義詞則需結合語境判斷(如“異輩”“尊長”)。
提示:如需更詳細的近義詞、反義詞或古代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徒輩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思是指同一輩分的人中沒有成就、沒有能力的人。接下來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徒輩可以拆分為“彳”、“彡”和“人”三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徒輩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指“盛德之輩”,後來逐漸演化為指那些沒有成就、無能力的人。在繁體字中,徒輩的寫法為「徒輩」。
徒輩作為一個古老的詞語,其漢字寫法在古代有所不同。例如,漢代的寫法為「兔背」,意為不中用的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寫法為「兔輩」;唐代的寫法為「扈庇」,意為沒有出息的人。
1. 他們是徒輩,一事無成。
2. 這些徒輩隻會浪費時間,對事情毫無貢獻。
組詞:徒勞、徒然、徒步。
近義詞:庸人、等閑之輩。
反義詞:俊傑、功勳。
總結來說,徒輩是指同輩中沒有成就、沒有能力的人。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彳”、“彡”和“人”。詞語來源于《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徒輩」。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如「兔背」、「兔輩」和「扈庇」。例句中展示了徒輩在句子中的用法。與之相關的詞語有徒勞、徒然、徒步等,近義詞有庸人、等閑之輩,反義詞有俊傑、功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