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臬的意思、兀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臬的解釋

(1) [turbulent;be uneasy]∶動蕩;不安定

(2) [shake]∶動搖

齒牙兀臬

詳細解釋

亦作“ 兀臲 ”。動搖貌。 唐 韓愈 《贈劉師服》詩:“羨君齒牙牢且潔,大肉硬餅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餘皆兀臲。”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上:“将至峽,必捨輿,躡草履,經營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峽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兀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niè(注音:ㄨˋ ㄋㄧㄝ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動蕩不安
    指局勢、環境等不穩定或處于混亂狀态。例如:“校局兀臬之際,支撐于困難嚴重之時”()。
  2. 動搖
    形容物體或狀态不穩固,如“齒牙兀臬”()。

二、詳細解析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查字典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臬的意思

《兀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殘疾或缺陷的軀體。它用來形容人體的一部分或整體有缺陷或異常。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字由部首“兒”和“聿”組成,部首“兒”表示與身體有關,而“聿”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它總共有8個筆畫,其中“兀”部占了5畫,“臬”部占了3畫。

來源和繁體

《兀臬》的結構和意義在古代漢字中是很常見的。它的繁體字是「兀」,在繁體字中,“兀”字是由“兒”和“夕”組成,而“臬”字由“大”和“⻏”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兒夕”。

例句

1. 他因為先天的兀臬而無法正常行走。

2. 這位畫家給他的肖像畫中誇大了他的兀臬。

組詞

兀ق不動、兀自低垂、兀躺、兀然、兀坐。

近義詞

缺陷、畸形、殘疾。

反義詞

健全、完美、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