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tar] 用座钣承受後座力、發射尾翼彈的一種滑膛曲射炮
一種從炮口裝彈,以曲射為主的火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标。炮身短,射程較近,但重量較輕,運動方便,適用于各種地形上作戰。
迫擊炮是一種曲射滑膛火炮,具有以下核心特點和功能:
迫擊炮(Mortar)以座钣承受後坐力,炮身短、射角大(45°-85°),彈道彎曲,通常從炮口裝填帶尾翼的炮彈。主要結構包括:
關于“迫擊”的兩種解釋:
主要用于:
起源于中世紀奧斯曼帝國,因便攜性和高效性,至今仍是步兵核心支援武器,現代型號如120mm迫擊炮仍廣泛列裝。
(更多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軍事類網頁等權威來源)
迫擊炮是一種火炮武器,通常由一個低炮膛和一個傾斜角度可調的金屬支架組成。它通過發射炮彈來攻擊敵方目标。迫擊炮主要用于步兵部隊,為其提供間接火力支援。
迫 (pò) - 飛帽部 (飛㑺部),三畫
擊 (jī) - 攵部 (攴部),五畫
炮 (páo) - 火部,四畫
《迫擊炮》一詞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中國抗日戰争期間,為了滿足武器裝備的需要,迫擊炮開始被引進并生産。這個詞彙由"迫命炮"演化而來,在中國廣泛使用至今。
迫擊炮
古代漢字形體與現代略有不同,迫擊炮的古字寫作「迫擊炮」。
我國步兵部隊配備了現代化的迫擊炮。
火炮、火箭炮、坦克、步槍、機槍、*********
迫炮、************、迫擊炮炮彈
大炮、加農炮、高射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