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洞洞的意思、洞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洞洞的解釋

(1).混合貌。《氾勝之書·種穀》:“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

(2).混沌無形貌。參見“ 洞洞灟灟 ”。

(3).貫通貌。《朱子語類》卷六九:“﹝ 程明道 ﹞論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説得來洞洞流轉。”

(4).象聲詞。《西遊補》第七回:“隻聽得地底下洞洞兒一樣聲音,又不是鐘聲,又不是鼓聲,又不是金笳聲。” 茅盾 《官倉裡》:“古書上稱贊七弦琴的話太多了,實在琴的聲音不好聽,崩崩!洞洞!像彈棉花。”

恭敬虔誠貌。《禮記·禮器》:“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九·北齊享廟樂辭皇夏樂》:“聳誠載仰,翹心有慕。洞洞自形,斤斤表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洞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釋義如下:

  1. 空虛、混沌的狀态(本義)

    源自古代漢語,形容天地未分時空虛混沌的狀态。東漢王充《論衡·論死》中“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夫人之精神,猶物之精神也… 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 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隨壽而死… 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雖未直接使用“洞洞”,但體現了古人探讨生死、宇宙本源時對“無形”“混沌”狀态的思考,可引申為“洞洞”最初描述的宇宙初開時的虛空感。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2. 恭敬虔誠的樣子(引申義)

    《禮記·祭義》載:“孝子将祭祀… 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将失之。”此處“洞洞乎”形容孝子在祭祀前内心極其恭敬、虔誠、專注的狀态,帶有小心翼翼、唯恐失禮的意味。此用法屬古漢語遺留,現代口語中罕見。

  3. 穿透、貫通的樣子(現代常用義)

    現代漢語中,“洞洞”常作為形容詞“洞”的重疊形式(AA式),強調物體被穿透、有孔洞的狀态或效果。例如:

    • “子彈把牆壁打出了洞洞。” (強調孔洞的存在)
    • “這件衣服破了好幾個洞洞。” (強調孔洞的複數狀态)
    • “奶酪上有許多小洞洞。” (描述多孔的特征) 此用法最為常見,用于具體描述物體表面的穿孔或凹陷。
  4. 拟聲詞(較少用)

    在特定方言或文學描述中,可模拟敲擊空心物體(如木魚、中空的木頭)發出的“咚咚”聲,但此用法不如“咚咚”普遍。

總結與使用建議:

“洞洞”在現代漢語中的核心含義是描述物體被穿透、有孔洞的狀态(義項3)。其古義(空虛混沌、恭敬虔誠)僅見于文獻或特定仿古語境。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在學術或正式文本中引用古義時,應明确标注出處(如《禮記·祭義》)。

權威參考來源(基于通用漢語語言學知識):

網絡擴展解釋

“洞洞”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混合混沌狀态
    源于古代文獻描述,如《氾勝之書》中“撓令洞洞如稠粥”,指物質混合後呈現黏稠、混沌的形态。

  2. 孔洞連續重疊
    現代用法中,形容物體表面有多個孔洞或洞穴連續分布的狀态,例如襪子破洞、蜂窩結構等。

二、引申含義

  1. 象聲詞
    模拟敲擊空洞物體的聲音,如“哐哐”聲,或形容地底傳來的模糊聲響。

  2. 貫通透徹
    如《朱子語類》中“洞洞流轉”,形容思想或言辭流暢貫通、透徹清晰。

三、單字“洞”的關聯釋義

四、例句參考

提示

不同語境下,“洞洞”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更多古典用例可參考《氾勝之書》《朱子語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芭籬巴裡背流杯瓢充氧川墨出于意外典凝遞杯低空逗留方峭反身代詞法壇糞門高齡嫢嫢紅心荒餘黃鐘宮轞轞解語杯芥子饑民精唇潑口徑複進侵罥挂窠窟扣定琳琅觸目流暢龍香硯娽娽羅曼史廬宅濛濛甯子牛拘平假名謙謹怯陣青籙祇重衣衫不重人取應屈柘深目國世度誓儉草勢窮力竭世叔試行霜鹯束棘訟曲鐵人三項題序土難橐負舞弊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