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岔道。 李準 《大年初一》五:“裡邊拐好多彎子,還有很多叉道。”
(2).歧途。喻錯誤的道路。《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一些在前進路上,一度走了叉道的人們,又重新歸入了革命隊伍。”
"叉道"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地理空間與抽象引申義的複合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七版)釋義,該詞包含兩層含義:
一、基礎詞義指分岔的道路。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所示,其本義為"從主幹道路分出的支路",常見于交通語境,例如:"前方出現兩條叉道,需注意路标指引"。這種用法可追溯至明代《徐霞客遊記》中"山行見叉道,遂分途而進"的記載。
二、引申義項指事物發展中的分支選擇。參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的釋義,該詞可比喻"事情進行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發展方向",常見于哲學思辨或決策分析語境。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所言:"治學如行路,遇叉道需慎辨"。
在語法特征上,《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指出該詞具有名詞屬性,可構成"人生叉道""曆史叉道"等複合詞組。當代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特别強調,該詞與"岔道"存在細微差異:"叉"強調分岔形态的交叉性,"岔"側重路徑的分離性。
“叉道”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本義:岔道
指道路中分出的另一條分支路徑,常見于描述複雜地形或需要選擇方向的情境。例如,李準在《大年初一》中提到“裡邊拐好多彎子,還有很多叉道”,即通過具體場景強調了道路的分支特性。
比喻義:歧途
引申為偏離正确方向的錯誤道路,多用于抽象語境。如《人民文學》1981年所述:“一些在前進路上,一度走了叉道的人們,又重新歸入了革命隊伍”,這裡“叉道”比喻人生或事業中的錯誤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叉道”與“岔道”常被混用,但“叉”更強調分叉的動作或形态,而“岔”更側重于路徑的分支。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飽和烴鞁鞍不適擦黑參契尺棰叢祠殚思極慮刀機東虢都陸斷漏獨攬大權防墓方位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逢處封鍵馮郎伏爾加河纖夫哽塞黑甕甕橫坂鴻圖華構黃獅子虎據龍蟠江圻肩吾甲首嗟訝接長不短钜族苦膽來回來去磊瑰不羁立本領軍靈利龍棗陋謬亂雜雜邏伺梅魂彌流鳴橹蹊壑饒情上聖首尾共濟水銀粉縮衣節食踏牀闆泰半螳斧威能倭人侮食香蔥哮啕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