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商樂的意思、清商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商樂的解釋

古代 漢 族的民間音樂,如 漢 相和歌。包括平調、清調、瑟調(即宮調、商調、角調)的歌曲,因稱清商三調。 晉 朝播遷,聲伎分散,其在 南朝 發展為 江 南 吳 歌、 荊 楚 西聲。 北魏 孝文帝 、 宣武帝 收集中原舊曲及 吳 歌、西聲,總稱為《清商樂》,以别于雅樂、胡樂。 隋 改稱清樂,設清商署掌管其事。 唐武宗 時有六十三曲, 唐 末僅存四十四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清商樂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音樂類型之一,特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漢族宮廷與民間流行的俗樂總稱。其名稱源于漢代“清商三調”(平調、清調、瑟調),後融合南北音樂元素,形成以悲婉清越為特色的藝術風格。

一、曆史源流與定義

清商樂起源于漢代相和歌,發展于魏晉,鼎盛于南朝。據《魏書·樂志》記載,北魏孝文帝時收集中原舊曲及江南“吳歌”“西曲”,統稱“清商樂”,成為宮廷雅樂外的重要俗樂體系(王昆吾《隋唐燕樂雜言歌辭研究》)。《樂府詩集》将其定義為“華夏正聲”,區别于胡樂,核心特征為使用鐘、磬、琴、瑟等傳統樂器,旋律以五聲音階為主。

二、藝術特征與文化内涵

  1. 音樂風格:以哀婉凄清著稱,契合士族文人審美。如《世說新語》描述桓伊撫筝歌《怨詩》,“一坐咨嗟”,體現其感染力。
  2. 體裁形式:包含“吳聲歌”(江南民歌)與“西曲歌”(荊楚民歌),代表作《子夜歌》《莫愁樂》多抒寫愛情離愁(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3. 社會功能:既是宮廷宴飨用樂,亦為士族文化符號。南朝王僧虔評其“和而靡,悲而雅”,反映士族階層的情感表達需求。

三、曆史地位與演變

隋設“清商署”專管其曲目,唐代仍列為“九部樂”之一。但隨胡樂興起逐漸衰落,《舊唐書·音樂志》載:“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将數百曲,多用西涼樂……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北宋後部分曲調被詞牌吸收(如《菩薩蠻》),旋律則逐漸失傳。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清商樂是中國漢魏至隋唐時期重要的傳統音樂形式,其發展與演變融合了不同地域和時代的音樂特色。以下從定義、曆史、藝術特點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清商樂是漢魏六朝時期以相和歌為基礎,融合南方吳歌、西曲等民間音樂形成的俗樂總稱。其名稱源于音樂調式中的“清商三調”(平調、清調、瑟調),對應宮、商、角三種調式系統。早期可追溯至漢代北方民間音樂,後隨晉室南遷與江南音樂交融,形成新體系。

二、曆史演變

  1. 漢魏時期:起源于北方相和歌,曹魏設“清商署”專管宮廷音樂,文人拟作興盛(如曹丕《燕歌行》)。
  2. 東晉南朝:南遷後吸收江南吳歌(如《子夜歌》)和荊楚西曲,風格轉向柔婉細膩。
  3. 北魏至隋唐:北魏南征後整合南北樂曲,隋唐時逐漸被燕樂取代,部分曲調融入教坊曲。

三、藝術特點

  1. 音樂風格:
    • 雅俗交融:兼具宮廷雅樂的儀式性與民間俗樂的抒情性,形成“清柔婉轉”的獨特風格。
    • 情感基調:以哀怨纏綿為主,契合魏晉南北朝亂世文人的感傷情懷,如《魏書·樂志》載“清商悲苦,其音急促”。
  2. 題材與形式:
    • 歌詞多配樂府詩,尤以南朝民歌為主,善用方言和諧音雙關(如“蓮”諧“憐”)。
    • 結構以五言四句短詩為主,常見回環複沓(如《子夜四時歌》分四季詠唱)。
  3. 樂器組合:使用琴、瑟、筝、琵琶、笙、笛等,注重器樂與人聲的配合。

四、曆史地位

清商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占據音樂主導地位,是連接漢唐音樂的重要橋梁。其調式理論和藝術形式對後世燕樂、教坊曲等産生深遠影響。唐代杜佑《通典》評價其為“華夏正聲”,足見其在中國傳統音樂史中的核心地位。

提示:如需了解清商樂具體曲目或調式理論,可進一步查閱《樂府詩集》《魏書·樂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懶千慵報賬背黴鼈欬捕拿裁省草蔀羼提崇丘疇量抽籤叢重存撫擔饒大小禮點易耳聒子犯官風占汾陰鼎浮滠乖别黑漆皮燈橫倒豎卧和平紅牋鴻熙回匝嫁殇積恥介殻幾年金石言眷賞刊立廉使蹓鳥龍藏寺亂名明府谟典木征拿周鳥意披拭起補曲喻省府失靈時政記輸估帑簿頭搭抟結駝翔未知萬一縣象霞思天想屃赑席不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