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noon] 中午时分
中午。《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就筐子里这个人,也是这日午间来打尖的;那和尚把他关锁在屋里,扣在大筐底下。” 高延昌 《我的朋友》:“我看见他躺在床上看书,午间也没去吃饭。”
午间是现代汉语常用词,指一天中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段,通常对应现代计时制的11时至13时之间,核心含义为中午时分。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甲骨文中“午”象形为舂米棒槌,后借作地支第七位,对应一天中的正午时辰(11-13点)。《说文解字》注:“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此义项奠定其时间指向性。
“间”(jiān)表示时段或空隙,《尔雅》释为“隙也”,二字组合强化了时间节点的概念。
根据汉语规范辞书,定义如下:
“中午;白天的中间时段。” 例词:午间新闻、午间休息。
“正午,日中。” 引《红楼梦》第五八回:“至午间,王夫人……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
古人以“午时三刻”(约11:45)为阳气最盛之时,衍生出“午时茶”“端午午时水”等民俗概念。
“中午”与“午间”可互换,但“晌午”多用于口语(如“晌午饭”),“正午”更强调精确时刻(12:00)。
实际使用中,“午间”可延伸至10:30-14:00,如“午间套餐供应时间”。
参考资料
“午间”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一天中的特定时间段,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中午时分”,即太阳位于天空正南方向前后的时段,一般对应现代时间的11:00至13:00。该词由“午”(地支第七位,对应正午)和“间”(表示时间区间)组合而成,强调午前与午后之间的过渡阶段。
时间范围
传统上,“午间”与古代十二时辰中的“午时”相关,但现代使用中更宽泛,可涵盖整个中午休息时段,例如:
使用场景
常见于日常生活与正式表达中,如:
相关词汇对比
若需更具体的语境分析(如古籍、方言用法),建议补充例句或使用场景。
白面郎君半吐半露报端北固楼被絮材疏志大草猪长沙市嗤累瘅疟盗索攧扑迭印顶公东陵瓜返防凤曲風聞粉絮盖子岗楼干鹄格布关中狠辣厚貌深文悔耻角韈进谗絶伦开晴灵爻卤碱锚链摩尔浓度掐子倾囊青屏嶔崟碕嵚欺霜傲雪觠局全食日轮弱緆三耳三箭定天山羶荤逝湍瘦子庶赦死不悔改耸肩损公肥私跳掷停寝提议相返小影霞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