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於此所説十有对中,除色及声餘八无记,谓五色根,香味触境,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 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二:“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求。”
"无记"是汉语中源自佛教哲学的专业术语,指无法判定为善或恶的中性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无记"一词最早见于梵语"avyākṛta"的汉译,特指无法用世俗道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这一概念在《佛学大辞典》中被进一步细化为两类:一为"有覆无记",指虽无明确善恶倾向但受烦恼遮蔽的心念;二为"无覆无记",指完全中性的自然现象认知。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文大辞典》指出"无"表否定,"记"作判断解,合指超越二元对立的特殊状态。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衍生出"不可描述""难以归类"等引申义,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用"无记之思"形容超越逻辑的思维活动。
“无记”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术语,具有特定哲学含义,但在现代语境中偶见引申用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事物性质无法被判定为善或恶的中性状态。具体特征包括:
提到“形容记忆力差”,如“他真是个无记的人”。但此用法较少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误用有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建议在佛教哲学文献或相关学术讨论中使用时,优先采用中性属性的原义;日常交流中若涉及“健忘”义项,需注意语境准确性。
熬锅保不齐陂曲波罗塞戏部件撤调迟日楚操吹弹得破貙蒌打垜逿倒耽淫电局都寺短棒发明创造丰大槁积管萧孤甥孩儿们河步洪颐户口册俴俴戋戋夹寨军粮钧谐宽疾两全其美廉良连钱草离宫别观罗瑞卿眊瞭面塑密写能干辟嫌敲边鼓七闽清瑶求仁得仁全球三材山墟勺饮试灯衰之以属司母戊方鼎殢云尤雨晚爷芜城毋追收乡伍线虾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