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都的意思、五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都的解释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都"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均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汉代五大商业都会(核心释义)

指西汉时期由国家认定的五个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分别为:

  1. 洛阳(河南郡治所)
  2. 邯郸(赵国治所)
  3. 临淄(齐郡治所)
  4. 宛(南阳郡治所)
  5. 成都(蜀郡治所) 此划分源于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管控,特设"五均官"管理市场物价与税收,以上五城因商业繁荣被列为国家级商埠枢纽 。

二、王莽新朝行政中心

王莽篡汉后推行改制,于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将汉代都城长安及四座陪都并称为"五都":

  1. 中长安(中央都城)
  2. 东洛阳
  3. 南宛
  4. 西邯郸
  5. 北临淄 此制度强化了以长安为核心的辐射型都城体系 。

三、唐代盐铁重镇

唐代中期为管控盐铁专卖,在主要产区设立五大管理机构:

  1. 河中(今山西永济)
  2. 成都
  3. 扬州
  4. 江陵(今湖北荆州)
  5. 幽州(今北京) 这些城市因掌控国家经济命脉而获"五都"之称 。

文学引申义

在诗词中常借指繁华都市,如杜甫《奉送郭中丞》"五都复萧条"即以"五都"代指当时的主要城市群,反映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


文献依据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汉书》《通典》等正史记载,核心定义源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权威来源可参考:

  1.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汉书》食货志篇
  2.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通典》影印本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地名信息系统"五都词条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五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行政区划概念(战国时期)

战国时齐国设立的五个行政区划,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郡。例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齐宣王曾派章子率“五都之兵”伐燕。据考证,临淄是五都之一,但其余四都的具体名称尚有争议。


二、古代五大城市(不同朝代所指不同)

  1. 汉代:以洛阳、邯郸、临淄(临菑)、宛、成都为五都,主要用于经济管理,如设立五均官管理市场。
  2. 三国时期:魏国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三、泛指繁华都市

“五都”也指代五方都会,即不同方位的核心城市,或泛指繁荣的都市。例如唐代诗歌中常用“五都”形容繁华之地。


四、其他释义(较少见)

在部分文献中,“五都”被引申为天都、地都、人都、国都、京都五种权力中心,但此说法较为冷门。


“五都”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文献语境理解,常见含义为战国齐行政区划、汉魏时期五大城市,以及泛指繁华都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食货志》《战国策》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废俱举陂险狴牢宾郎笔师产值出头面澹默悼怅捣谎詄菪地滚球断雨顿剑摇环福运黑言诳语横土和韵黄头狐鸣篝中昏晚胡判缄翰饯离家蔬结友井井有理金华山酒罎巨狿鲲化老经纶料儿砺世磨钝丽形乱发明喻谬沴拍案惊奇彷像骈接乾符坤珍千金一笑气壮胆粗呻唤沈潦十望兽瓦四皓司马死难堂搆天厨恬裕退过托地汙骜无事狠霞岭蟹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