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误诒。 汉 焦赣 《易林·涣之中孚》:“牵羊不前,与心戾旋,闻言不信,误紿大人。”
“误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wù dài,由“误”(左右结构)和“绐”(左右结构)组成。其中“误”表示错误、耽误,“绐”意为欺哄、欺骗。
基本释义
指因错误或疏忽造成的欺骗或误导,即“犹误诒”(“诒”通“贻”,意为遗留、传递)。例如《易林·涣之中孚》中的例句:“牵羊不前,与心戾旋,闻言不信,误紿大人。”
文献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籍,如汉代焦赣的《易林》,用于描述因言行失误或信息不实而对他人产生误导的场景。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生僻词。
相关词汇与成语
与“误绐”相关的成语包括“屏风误点”“误认颜标”等,均含“错误”或“误导”之意。
需注意“误绐”是古语词,若需引用建议标注文献来源,日常交流中可用“误导”“误传”等现代词汇替代。
《误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错误地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混为一谈或误会。
《误绐》的第一个汉字是“误”,它的拆分部首是“曰”,总共有7画。
《误绐》的第二个汉字是“绐”,它的拆分部首是“纟”,总共有12画。
《误绐》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语,它的来源可能是由人们在交流中遇到误会、混淆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将不相关的事物混为一谈或误解的情况。
《误绐》的繁体字是「誤綵」。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误」的写法可能是「誤」,而「绐」的写法可能是「綵」。
1. 他们之间发生了误绐,结果导致了一场不必要的争吵。
2. 老板误绐了我的意思,将我的建议理解成了批评。
误会、绐金
混淆、混同、混淆视听。
明辨、明晰、分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