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科征聚斂。《舊五代史·晉書·鄭阮傳》:“有屬邑令,因科醵拒命,密以束素募人陰求其過,後竟停其職,人甚非之。”
“科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舊五代史·晉書·鄭阮傳》記載:“有屬邑令,因科醵拒命,密以束素募人陰求其過,後竟停其職,人甚非之。”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其含義與現代“攤派”“苛捐雜稅”有一定相似性,但更具曆史特定性。
如需更深入研究,建議查閱《舊五代史》原文或古代賦稅制度相關文獻。
科醵(kē tǒng)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學術、技術或思想方面的交流與讨論。這個詞可以表示學者、專家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可以指技術人員之間關于技術問題的讨論,或者是思想者之間對某個問題的探讨。
科醵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禾”是上部,表示植物的莖稈;“口”是下部,表示嘴巴。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其中上部3畫,下部10畫。
科醵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的詞典,最早的意義是指研究學問,進行研讨和讨論。隨着時代的變遷,科醵逐漸延伸到各個領域的交流和讨論中。
科醵的繁體字為「科騰」。
在古代,科醵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禾”部寫作「禾」,下面則是「取」的字形。
1. 學術研究需要進行科醵,以促進知識的共享和進步。
2. 會議上各位專家進行了激烈的科醵,讨論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
3. 科學家之間的定期科醵有助于推動科研成果的傳播和應用。
1. 科學:指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的系統性知識體系。
2. 科技:科學和技術的合稱,指的是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
3. 科普:科學普及的簡稱,指向公衆普遍傳播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的活動。
學術交流、學術讨論、技術讨論、思想交流
閉門造車、孤立無援、一言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