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谏。距,通“ 拒 ”。《史記·五宗世家》:“彊足以距諫,智足以飾非。”《漢書·五行志下之下》:“ 京房 《易傳》曰:‘距諫自彊,茲謂卻行,厥異鶂退飛。’”《晉書·列女傳·劉聰妻劉氏》:“妾仰謂陛下上尋明君納諫之昌,下忿闇主距諫之禍。”
“距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拒絕勸谏。下面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距”的本義
在古漢語中,“距”通“拒”,意為抗拒、拒絕。《說文解字》釋“距”為“雞距”,引申為對抗、抵觸之意。
例證:
《論語·子張》:“距人于千裡之外。” (“距”即“拒”,指排斥他人)
“谏”的含義
“谏”指規勸、直言進谏,特指臣子對君主的忠告。《說文解字》釋“谏”為“證也”,即以正直之言糾正過失。
例證:
《戰國策·齊策》:“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刺”即谏言)
“距谏”即拒絕接受勸谏,多用于描述君主或上位者固執己見,不納忠言。
核心語義:
典籍例證:
《史記·殷本紀》:
纣王“距谏飾非”,即拒絕勸谏并掩飾過錯,終緻商朝滅亡。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尚書·泰誓》:
“沈湎冒色,敢行暴虐……距谏罔悛。”
指纣王沉溺酒色、施行暴政,且拒不悔改谏言。
(來源:《尚書》儒家經典,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距谏”是古代政治倫理中的批判性概念,常與“明君納谏”形成對比:
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強調:“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直言納谏關乎治國存亡。
(來源:《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距谏”雖罕用,但衍生成語“拒谏飾非”(拒絕勸谏并掩蓋錯誤)仍具生命力,常見于批評固執己見的語境。
參考文獻(基于權威典籍與辭書):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學術規範。)
“距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現代解釋綜合理解如下:
基本含義
“距谏”即“拒谏”,指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或建議。其中“距”通“拒”,表示拒絕、抵制;“谏”指臣子對君主或他人的直言規勸。
延伸内涵
在古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君主或當權者不聽取臣民的忠告,甚至壓制不同意見的行為。例如《史記》提到“彊足以距諫,智足以飾非”,即批評當權者剛愎自用、掩飾過錯。
現代多用于比喻不聽取他人意見的固執行為,例如形容領導或團隊在決策中獨斷專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文獻。
白銀半自耕農八項注意北京猿人播時不祧蛏田充肥肚裡生荊棘厄台反哺之私放朝方貞分厘浮鵝鈎福堂幹花稿約功曹宮鬥诃佛駡祖轟擊謊嘴彙納悔棋瘠憊饑雷旌尚京氏學據守锔碗匠老背悔溜開麥罷芒頭木秀于林鳥田蜱蜉戴盆青簟傾服清算群口铄金盛美繩違誓檝水電局數蓍四六體貪染涕淚交加頭魚宴猥懦文簡我醉欲眠汙壑享賜小路小刑曉奏下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