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床不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因疾病、傷殘或精神壓力等原因長期無法起身活動,需依賴他人照料的狀态。既可形容生理上的病痛(如中風、骨折等),也可隱喻人在某領域完全無能為力。
最早見于《三國演義》第120回:吳主孫休因擔憂司馬炎篡魏後伐吳,焦慮成疾導緻「卧床不起」。該典故成為成語的文學源頭。
特指老年人因慢性病或傷殘導緻生活能力喪失的現象,可能引發肌肉萎縮、褥瘡等并發症,且康複概率較低,需注重預防。
冰心在悼念林巧稚大夫時寫道:「林大夫的腦病重犯了,這次比較嚴重,卧床不起。」 現代也用于警示不良後果,如提到吸毒導緻「卧床不起杆不離」的惡果。
擴展建議: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交流中描述具體病情時建議使用更通俗的醫學表述。
《卧床不起》是一種固定詞組,意思是長期躺在床上不起來,無法行動或喪失行動能力。
部首和筆畫:
卧(ㄨㄛˋ)為床,床的旁邊是蔔字旁(蔔),蔔字旁是蔔,總筆畫為5畫。
床(ㄔㄨㄤˊ)為家具,由木字旁(木)和廣字旁(廣)組成,木字旁為木,廣字旁為廣,總筆畫為10畫。
來源: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典故《莊子·逍遙遊》,故事中主人公在床上一覺醒來後變成了一種無法行動的狀态,象征了一個人因某種原因長時間無法起床活動的狀态。
繁體:
《卧床不起》的繁體字為「臥床不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寫法為「卧床不起」。
例句:
他因為意外的事故,已經卧床不起了一年多了。
組詞:
床頭燈、床單、床罩、起床、卧室
近義詞:
卧病不起、寝食不安、賴床、起不來
反義詞:
起床活動、行動自如、起死回生、重獲新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