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涉。语出《左传·僖公四年》:“ 齐侯 以诸侯之师侵 蔡 。 蔡 溃,遂伐 楚 。 楚子 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 对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 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 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若夫 昭王 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亦省作“ 问水滨 ”。 元 方回 《次韵伯田见酬》之二:“世故吾其问水滨,向来不合典班春。”
"问诸水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典故色彩的成语,字面意为"到水边去询问",现多用于表达追究责任或推诿过失的语境。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春秋典故:齐国以楚国未进贡苞茅为由发兵,楚成王派使者回应"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意指周昭王南征溺亡于汉水之事与楚国无关,应问责于河水之滨。
其核心语义包含三个层面:
现代汉语中常用于两类语境:
该成语的演变过程印证了王力《古代汉语》提出的"典故成语语义固化"规律,其原始语境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已抽象化为普遍的责任推诿意象。
“问诸水滨”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该成语字面意为“到水边去问(这件事)”,比喻推卸责任或表明事情与己无关。含贬义,常用于指责他人不承担应尽义务。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时期,齐桓公率诸侯联军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质问缘由。齐国管仲以楚国未向周王室进贡、周昭王南巡溺死汉水为由发难。楚国使者回应:“昭王溺亡一事,您该去问水边的人(即与楚国无关)。”(原文:“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
如需更完整典故分析,可参考《左传》原文或相关历史解读。
昂贵阿世盗名鞭影摽蕝裨赞厂子单轻达师的砾掉栗封缠冯云山拊噪改试格末宫车晩出弓服苟延残息估量裹见航线汉阴诮河奔海聚华奢僬僚夹私精研京域镜鱼孔雀屏溃亡乐忧淋池挛胊庐伍麻查戗戗气沮请粟琼钑上衮审博诗社双丸蜀道易水沉撕搏淘箩天节头功骰盆推嬗颓折外串万分之一晚会委顿象轩厢子懈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