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的意思、倒持的詳細解釋
倒持的解釋
見“ 倒持泰阿 ”。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持的解釋 持 í 拿着,握住:持筆。持槍。持牢(把穩)。 遵守不變:堅持。持久。持操(保持節操)。持之以恒。 主張,掌管:主持。持平。持國。持重。持之有故(立論有根據)。 對待,處理:持身(對待自己)。持盈。持
專業解析
“倒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手持物時颠倒方向,本該握柄處卻握住刃部,比喻行事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或授人權柄反受其害。具體釋義如下:
-
字面意思:倒着拿,颠倒持握方向
- 指手持器物時,将本應握持的柄部(安全、掌控端)與危險的刃部(或作用端)位置颠倒。例如倒拿着刀劍,手握刀刃而将刀柄朝向他人。
- 來源依據:此義項是理解該詞引申義的基礎,在各類權威漢語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
-
引申義/比喻義:本末倒置,授人以柄
- 本末倒置,處置失當: 比喻處理事情時颠倒了主次、輕重、緩急的關系,未能把握關鍵。例如:“處理問題要抓住核心,不可倒持太阿,舍本逐末。”
- 授人權柄,反受其害: 此義項源于著名的曆史典故“太阿倒持”。太阿(也作泰阿)是古代名劍。将太阿劍倒着拿,把劍柄遞給别人而自己握住劍刃,意味着将權柄、主動權或優勢拱手讓人,自己反陷于危險境地。例如:“領導者若過度放權而不加監管,無異于倒持太阿,恐生禍患。”
- 來源依據:此比喻義廣泛見于古代典籍和現代漢語使用中。其經典出處是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梅福傳》:
“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釋義:倒拿着泰阿寶劍,把劍柄交給了楚人。)
此句生動形象地比喻了将權柄授予他人反受其制的危險。後世如宋代蘇轼《觀杭州钤轄歐育刀劍戰袍》詩中“倒持腰劍見客羞”亦用此典。現代漢語中,該詞常用于批評政策失誤、管理不善或戰略錯誤導緻優勢喪失、被動挨打的局面。
“倒持”一詞,從具體的持物動作(倒拿)引申出深刻的比喻意義,核心在于因行為颠倒、處置不當而導緻主動權喪失、反受其害。其權威釋義和經典用例主要源自古代重要典籍(如《漢書》)及權威漢語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倒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倒持”字面意為“颠倒持握”,指将物體(如劍、戈等)的刃部朝向自己、柄部朝向他人,比喻本末倒置或輕率授權導緻自身受害。例如《漢書·梅福傳》中“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即用此意。
二、核心典故與延伸
該詞常與“泰阿”(古代名劍)連用為“倒持泰阿”或“太阿倒持”,典出《漢書》。其核心邏輯是:
- 權力讓渡風險:如同将劍柄交給他人,自己反受其害;
- 行為失當:形容處理事務時違背常理,如《後漢書》中“倒持幹戈,授人以柄”。
三、使用場景
- 批評決策失誤:常見于描述因輕率授權、管理失序而引發危機的語境;
- 文學與曆史評論:多用于分析權力鬥争或政治策略,如唐代白居易詩句“真宰倒持生殺柄”。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本末倒置、授人以柄
- 反義詞:大權獨攬、綱舉目張
五、例句參考
“若為社稷思長計,肯把幹将自倒持。”(出自古詩,強調主動規避風險)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詞源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安奧山白闆罷壘飽餐筆賽不可言宣遲遲赤躶丹帱多贅恩慰耳滿鼻滿服務行業幹镆光盤行動合該吼三喝四渾骨丫髻活捉籍録金瓊酒光蚗蠪空腹便便枯城枯龍廉深烈焰羅羅履貴滿谷滿坑夢徵靡騁民丁民窯慕嫪内庭弄鬼妝幺俳諧盤舞匹丢撲答遷祧清抗屈短氄毛潤筆花讪讓甚疊升攀繩套松花彩蛋搜閲廷史同休等戚顯道鸮心鹂舌小學校轄統歇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