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饰的意思、文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饰的解释

(1) [rhetoric]∶文辞上的修饰

(2) [cover up (one’s mistake)]∶掩饰;文过饰非

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南史·孔范传》

文饰之词

(3) [rites]∶指礼节仪式

详细解释

(1).亦作“ 文飭 ”。彩饰。《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飭” 汉 高诱 注:“不文飭也。”《太平御览》卷二七九引作“饰”。

(2).引申谓打扮。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女性总是爱文饰,图表面的堂皇。”

(3).文辞修饰。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 周公 口语,辞句质朴,大加文饰。”

掩饰,遮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 梁元帝 时,有一学士,聪明有才,为父所宠,失於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伪跡昭然,理难文饰。”《明史·杨言传》:“ 邦奇 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詬辱大臣,荧或圣听。”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文饰这种丑恶的,正是那些山羊式的文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饰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一、表层修饰义 指对语言文字的修饰加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修饰文字,使有文采",例如"此文饰之辞虽美,然失其本真"(《文心雕龙》)。该用法常见于文学批评领域,强调通过修辞手段提升表达效果,与"藻饰""润色"构成近义关系。

二、深层行为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义项明确其"掩盖、粉饰"的引申义,特指对过失的美化行为。如《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此处"文"即文饰之意。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过饰非"等四字格,表达刻意遮掩错误的社会行为。

三、文化象征义 在古代礼制语境中,《周礼·春官》记载"掌文饰天子之服",此处指通过纹样符号实现身份标识功能。这种制度性装饰手法,衍生出"黼黻文章"等礼制术语,体现华夏文明"器以藏礼"的造物哲学。

该词义项演变轨迹清晰呈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象到行为的语义扩展规律。近义词群包括"修饰""掩饰",反义词群涵盖"揭露""坦承",共同构成汉语表达系统中关于"修饰与真实"的核心语义场。

网络扩展解释

“文饰”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文辞修饰
    指对文字或言辞进行艺术性的修饰,使其更华丽或富有表现力。例如:“此文文饰别具一格。”
  2. 掩饰过错
    指通过借口或美化来掩盖错误或真实意图。例如:“每有恶事,曲为文饰。”

二、详细解释

  1. 文辞修饰的延伸
    古代文献中,“文饰”常指对礼仪、仪式的修饰,如《礼记》提到“不文饰也不裼”,强调不加修饰的质朴状态。
  2. 掩饰行为的心理机制
    在心理学中,“文饰”被定义为一种防御机制,即用看似合理的理由为难以接受的行为或情感辩护(如“酸葡萄心理”)。

三、用法示例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补充说明

“文饰”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侧重不同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文学创作中强调“文辞修饰”,而日常对话中多指“掩饰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爱不忍释百舍重趼白物并疆兼巷伧俗赤鯶公丑诬泏泏大路椎轮灯彩顿羹顿饭访办偾败福喜割配冠盖骨骸行为科学后续环饼黄龙誓忽扇监抚江潮绛英简剩监守椒德甲烷集体舞鞫引抗身邋遢本乐醄醄链条寥朗燎亮禡纛密率悯恻谋命配子起令青绶齐瑟行群扰濡濯苫席舌面前音深居枢辖肆忿桃腮粉脸蜕演脱鞴兔起乌沉五怖五胡十六国乌乌些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