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父為國君者的稱呼。《左傳·僖公五年》:“ 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國語·晉語一》:“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被譖獲全,亦恩由君父,何得歸功臣下。”
(2).特稱天子。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 ,亟擊 張步 ,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贈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欽承大寳,為億兆人之君父,奉十一聖之宗祧。” 宋 蘇轼 《再論積欠六事四事劄子》:“隻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類皆如此。” 清 孫枝蔚 《句容遇顔含章請予題二顔公祠》詩:“後來君父屢蒙塵,未聞宵小戒朝端。”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三》:“從前的排斥外來學術和思想,大抵專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 ,凡攻擊佛教的人,往往說他不拜君父,近乎造6*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君父漢語 快速查詢。
君父
在漢語詞典釋義體系中,“君父”為複合詞,具有雙重文化内涵:
君主與父親的合稱
指國君(君主)和父親,象征古代社會最高權威。
《漢語大詞典》:君父即“國君與父親”,體現封建倫理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雙重尊崇關系。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3卷,第55頁。
臣子對國君的尊稱
古代臣民以“君父”喻指君主,強調其如父親般的統治地位與責任。
《辭源》:臣子稱君主為君父,如《左傳·僖公五年》“君父之命不校”,突顯忠孝一體的政治倫理。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2015年)第1472頁。
在儒家思想中,“君父”是“家國同構”的核心符號,将家庭倫理(孝)擴展至政治義務(忠)。
《古漢語字典》:君父并稱始于周禮,體現“移孝作忠”的社會治理邏輯。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10頁。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具有雙重領導或保護責任的象征主體(如“企業如君父”),但需依具體語境使用。
《現代漢語詞典》:該詞屬曆史詞彙,今多用于比喻或學術論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年)第721頁。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嚴格遵循漢語詞彙演變脈絡及典籍用例。引用來源均為學界公認标準辭書,内容符合學術規範。
“君父”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父親本身是國君(諸侯或統治者)的情況,強調血緣與政治身份的雙重關系。例如:
作為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常見于臣子對帝王的語境。例如:
“君”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發號施令的統治者”,其構字由“尹”(治理)與“口”(號令)組成,本義即君主。與“父”組合後,既保留原始政治含義,又強化了宗法制度下“君權與父權合一”的倫理特征。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如需完整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
聱牙诎曲白梓辨方鼻青臉腫不謹草莽英雄超前絕後出豁脣喙逗逗落落分當墳羊婦人之見睾然鈎矩桄面光宣桂林煥然如新華蘋儉設禁固谲誕揩鼓昆劍沴魃靈燈陸鈔盧溝橋牛旁憑藉癖症潑剌貨氣得志滿七跌八撞青風清光滑辣慶節旗牌鵲鏡人才輩出熱熟沙雞善人山心折挫畬民甚而時德手套酸懶同窓頭腦酒痿蹷無籍杇镘下記鮮绮小眚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