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父為國君者的稱呼。《左傳·僖公五年》:“ 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國語·晉語一》:“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被譖獲全,亦恩由君父,何得歸功臣下。”
(2).特稱天子。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 ,亟擊 張步 ,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贈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欽承大寳,為億兆人之君父,奉十一聖之宗祧。” 宋 蘇轼 《再論積欠六事四事劄子》:“隻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類皆如此。” 清 孫枝蔚 《句容遇顔含章請予題二顔公祠》詩:“後來君父屢蒙塵,未聞宵小戒朝端。”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三》:“從前的排斥外來學術和思想,大抵專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 ,凡攻擊佛教的人,往往說他不拜君父,近乎造6*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君父漢語 快速查詢。
“君父”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父親本身是國君(諸侯或統治者)的情況,強調血緣與政治身份的雙重關系。例如:
作為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常見于臣子對帝王的語境。例如:
“君”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發號施令的統治者”,其構字由“尹”(治理)與“口”(號令)組成,本義即君主。與“父”組合後,既保留原始政治含義,又強化了宗法制度下“君權與父權合一”的倫理特征。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如需完整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
《君父》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意思是指國君和父親,合稱為君父。
《君父》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父,其總共有8個筆畫。
《君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社會,君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是人民的父親般的存在。因此将國君和父親合稱為君父。
繁體字中《君父》的寫法為「君父」。
在古代,根據曆史的演變,《君父》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根據具體的古籍和文獻來确定。
1. 國君是人民的父親,他們對他深深地尊敬和愛戴。
2. 他親切地稱呼君主為君父。
君臣、君主、父親、國君、君子
國父、君王
臣民、子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