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節繁多。《儀禮·喪服》:“喪成人者其文縟。” 明 張居正 《暮宿田家》詩:“世儒貴苛禮,文縟意則涼。”
“文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詞義
指禮節或文字的繁複、冗雜。古代多用于描述禮儀程式的繁瑣性,如《儀禮·喪服》中“喪成人者其文縟”,即喪葬儀式因對象不同而繁簡有别。現代語境中,常引申為對文章冗長、缺乏簡潔的批評,例如“繁文缛節”一詞即由此衍生。
曆史用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強調禮制的複雜性。明代張居正《暮宿田家》詩句“世儒貴苛禮,文縟意則涼”,則批判了過度注重形式而忽視實質的禮儀文化。現代使用中,詞義逐漸擴展至文學批評領域,指代文字表達的冗餘。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wén rù,其中“缛”本義為繁密的彩飾,引申為繁瑣之意,與“文”組合後強化了形式過于複雜的含義。
現代例句
如“擺脫官僚的繁文缛節”“削減繁文缛節”等用法,均體現對不必要複雜程式或表達的否定态度。
該詞具有雙重指向性,既可指禮儀制度的過度繁瑣,也可形容文字表達的冗雜,核心内涵均圍繞“形式複雜而缺乏實質效率”展開。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方向。
《文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将文字裝裱或編織成織品的工藝。在古代,人們使用這種手法将重要的文字、文章或經典著作裝飾在壁畫、屏風、靠枕等物品上,以展示其價值和美觀。
《文缛》這個詞的部首是“缶”(fǒu),它的筆畫數為16畫。
《文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由“文”和“缛”兩個字組成。在古代,人們将文辭之美與織物之美相結合,創造了這個詞彙。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文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文缛》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文繁纏緖」,這些字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但其意義相同。
1. 他用絲線将《論語》的名句《學而時習之》文缛成了一幅精美的壁挂。 2. 這幅文缛靠枕上織有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餘》全詩。
《文缛》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為新的詞語,如:
- 文缛工藝:指用特殊技巧将文字裝飾在織物上的藝術方法。 - 文缛藝術:指将文字與織物藝術相結合創作的藝術形式。
《文缛》的近義詞有壁畫、絲繡、裝裱等,它們都指的是将文字或圖案裝飾在織物或其他物品上的方法。反義詞則沒有一個明确對應的詞彙,但可以考慮使用與編織相反的詞語,如剝離、解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