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禅那的意思、禅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禅那的解释

佛教用语。梵语音译。简称为禅,六度之一。义译为思维修,静虑(即禅定)。《楞严经》卷一:“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子璿 集注:“禪那,云静虑。” 唐 白居易 《三适赠道友》诗:“禪那不动处,混沌未凿时。” 宋 王安石 《寄无为军张居士》诗:“ 南阳居士 月城翁 ,曾习禪那问色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师独留正殿,无具无龕,彻夜禪那不休。”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庙作歌》:“山根斑驳苔蘚蚀,清泉朝汲唯禪那。”参见“ 六度 ”、“ 禪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禅那(chán nà)是佛教重要术语,源自梵语“dhyāna”的音译,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指通过专注冥想达到心念清净的修行方法。以下从汉语词典及佛学典籍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字义分解

  1. 禅(靜虑)

    《汉语大词典》释“禅”为“静思、排除杂念”,强调精神内守的状态。如《庄子》中“心斋坐忘”的静心传统,后佛教赋予其“思维真理”的深层含义 。

  2. 那(音译助词)

    “那”为梵语音节“na”的译字,无独立含义,与“禅”组合成完整术语 。


二、佛教核心释义

禅那在佛典中被定义为“止观双运”的修行阶段:


三、修行层次与目标

  1. 三学之一

    属“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解深密经》称其能“引发心一境性,断除烦恼” 。

  2. 大乘与小乘的共通基础

    小乘视禅那为证得阿罗汉果的必经之路;大乘则结合般若智慧,导向菩提觉悟,如《瑜伽师地论》所述“禅那为般若之母” 。


四、文化流变

汉语中“禅”字逐渐衍生出多重内涵: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学辞典在线
  3. 《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
  4. 《六祖坛经》(宗宝本)
  5. 《解深密经》(玄奘译)
  6. 《瑜伽师地论》(玄奘译)
  7.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无可靠电子资源,文献来源仅标注典籍名称及学术出版社,读者可通过权威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禅那”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定义

“禅那”是梵语Dhyāna或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在佛教六度(六波罗蜜)中属于禅定修行法门,指通过高度专注所缘对象,达到烧毁“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的定境状态。

二、核心特征

  1. 专注性:心持续稳固地专注于单一对象(如呼吸、慈心等),达到“不摇不动”的状态。
  2. 定慧平衡:兼具“静”(定)与“虑”(慧)的双重特质,既非单纯止息杂念,也非普通思考,而是定慧均等的特殊意识状态。
  3. 层次性:按禅支(jhānaṅga)分为四禅:
    • 初禅:具寻、伺、喜、乐、一境性;
    • 二禅:舍寻伺,保留喜、乐、一境性;
    • 三禅:舍喜,保留乐、一境性;
    • 四禅:舍乐,唯余舍与一境性。

三、文化扩展

四、现代引申

在汉语语境中,也引申为“深思熟虑、冷静专注”的状态,如形容某人“进入禅那般的思考”。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修习方法(如慈心禅),可参考佛教经典《清净道论》或相关禅修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

安根白纸黑字半封建北苑妆被枕帗舞策马飞舆朝市赐给放悖逢莱改貌赶汗膏土割除功亏一篑宫袍广运輠脂衡尺猴蒜哗哗缰勒枷杻奸汙辑録旧防积习难改烤炉客死他乡夸骜窟儡子鹍化枯死理合蛎黄灵卉卖杏虎没可奈何逆断曝书庆笑啓问曲刃仁笃三八制啬年事外收夺术蓺松茸琐事夙闻天地母跳读体覆脱挽小白长红效瑞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