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恫鳏的意思、恫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恫鳏的解釋

見“ 恫瘝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恫瘝(tōng guān)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恫瘝”是古漢語複合詞,由“恫”(病痛)與“瘝”(疾苦)組成,意為病痛、疾苦,引申為關懷民衆疾苦。其中“瘝”通“鳏”,故亦作“恫鳏”,但“恫瘝”為規範寫法。《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釋為:“病痛;疾苦。亦謂關懷人民病痛、疾苦。”

二、詞源與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康诰》:“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此處指周公告誡康叔(封)要像感受自身病痛一樣體察民瘼。蔡沈《書集傳》注:“恫,痛;瘝,病也……視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此用法奠定了其“視民如傷”的語義基礎。

三、引證與用法

  1. 指代民衆疾苦

    • 明代王廷相《慎言·保傅》:“聖人恫瘝在躬,思以起天下之溺。” 以“恫瘝在躬”表達心系百姓苦難。
    • 《明史·刑法志》:“朕恫瘝在抱,每勤求谠論。” 此處“恫瘝在抱”成為固定搭配,意為将民衆疾苦置于心中。
  2. 引申為執政者的責任

    清代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雖未直用“恫瘝”,但其精神與“恫瘝乃身”一脈相承,體現儒家憂民傳統。

四、權威工具書收錄

五、現代語義傳承

該詞屬文言雅詞,現代罕用,但常見于曆史文獻解讀及成語“恫瘝在抱”(亦作“痌瘝在抱”)中,用以贊頌執政者心系蒼生的情懷。孫中山《建國方略》亦曾化用此典,強調民生關懷。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www.hanyudacidian.cn)
  2. 《尚書·康诰》(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明史·刑法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4. 林則徐《雲左山房詩鈔》(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恫鳏”(dòng guān)是由“恫”(悲傷哭泣)和“鳏”(喪偶)組成的成語,特指喪偶者因思念亡故伴侶而悲痛哭泣的情景。以下為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核心含義指向喪偶者的深切哀痛,常用來形容失去配偶後難以抑制的悲傷情緒。

  2. 詞源與結構

    • “恫”本義為悲痛,《說文解字》釋為“痛也”;
    • “鳏”原指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孟子·梁惠王下》有“老而無妻曰鳏”的記載;
    • 二字組合強化了因喪偶引發的雙重情感:心理痛苦與外在哭泣。
  3. 使用場景
    適用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喪偶後的悲痛狀态,或正式場合表達對喪偶者的同情。例如:“他晚年恫鳏獨居,終日以淚洗面”。

  4. 相關詞彙

    • 近義詞:鳏寡孤獨(泛指無依無靠的人)
    • 反義詞:琴瑟和鳴(形容夫妻感情融洽)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标注為生僻成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另有文獻中可見“恫瘝”寫法,但權威性存疑。

别人正在浏覽...

案甲休兵背包便假饒超然邁倫重光累洽蟲鳴螽躍打定主意躭驚受怕滴水成冰杜門絶客二華犯調宮曹寡蛋還羽禾旦懷塼活闆火師火網較計家生奴家訓寄巢舊事重提吉陽镌印君子之交拒載控卷寬肆連七連緣伶仃孤苦狸制迷颩模登默藁目怔口呆漚凼旁谷泡漩撇曳平裕謙恪鵲檐麴生儒博塞賢删治設教食不充饑施賦熟顆騰呼通室拖欠微質翁鞋溫籍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