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蚉虻”。亦作“蟁虻”。即蚊虻。亦比喻坏人。《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蝱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淮南子·俶真训》:“夫忧患之来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蚉蝱之惨怛也。”《汉书·匈奴传下》:“其视 戎 狄 之侵,譬犹蟁蝱之螫,敺之而已。”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呜呼!天降兇孽,祸乱相寻,蚊蝱乱飞,处处皆有。”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三:“蚊蝱本化生,非有卵与核。”参见“ 蚊虻 ”。
关于“蚊蝱”的词义解释如下:
“蚊蝱”是古代汉语词汇,原指蚊虻类小飞虫,即蚊子和牛虻的合称。其异体写法包括“蚉蝱”“蟁蝱”等。
在文献中常被用作比喻: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荀子》《淮南子》等古籍原文。
蚊蝱(wén d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虫”和“延”两个部首组成。
部首解析:
-“虫”是指昆虫类动物。
-“延”是指延长或伸展。
蚊蝱的字形比较复杂,由18个笔画组成。
《说文解字》是对汉字进行解释的最早辞书,它将蚊蝱解释为“小蚊子”,而蚊的意思是指昆虫蝇类,蝱的意思是指幼虫。
在繁体字中,蚊蝱的写法为「蚊蠋」。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上古时期,蚊蝱的写法为「蠈」。《康熙字典》中记载了蚊蝱的另一种写法「膳」,意为蚊子的幼虫。
例句:
- 夏天来了,蚊蝱又开始咬人了。
- 这个地方常年有蚊蝱,各位要注意防护。
以下是一些与蚊蝱相关的词语:
- 组词:蚊子、蝱虫、蚊香、防蚊、杀蚊技术等。
- 近义词:蚊蠓、蚊类、蚊子等。
- 反义词:蝴蝶、蜜蜂、甲虫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