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蚊蝱的意思、蚊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蚊蝱的解释

亦作“蚉虻”。亦作“蟁虻”。即蚊虻。亦比喻坏人。《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蝱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淮南子·俶真训》:“夫忧患之来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蚉蝱之惨怛也。”《汉书·匈奴传下》:“其视 戎 狄 之侵,譬犹蟁蝱之螫,敺之而已。”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呜呼!天降兇孽,祸乱相寻,蚊蝱乱飞,处处皆有。”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三:“蚊蝱本化生,非有卵与核。”参见“ 蚊虻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蚊蝱(wén méng)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多作“蚊虻”。其含义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现代释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蚊(wén):

    指蚊子,属双翅目蚊科昆虫,雌蚊吸食人畜血液,可传播疾病。

  2. 蝱(méng):

    同“虻”,指虻虫,属双翅目虻科,体型较蚊大,吸食牲畜血液,俗称“牛虻”。

    《说文解字》释“蝱”为“啮人飞虫”,强调其吸血特性。


二、合成词义

“蚊蝱”泛指吸血的微小飞虫,常并称以指代烦扰人畜的害虫:


三、古籍用例

  1. 《本草纲目·虫部》(李时珍):

    “蚊蝱处处有之,吸人畜之血。”

    此处明确蚊蝱的吸血习性及分布广泛性。

  2. 《庄子·天下篇》:

    “蚊蝱噆肤,则通昔不寐矣。”

    以蚊虻叮咬致人彻夜难眠,喻小患可成大扰。


四、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中,“蚊蝱”一词已被“蚊虻”替代,释义为:

蚊子和虻虫的合称,泛指叮咬人畜的小型飞虫。

示例:田间蚊虻成群,需着长袖防护。


五、相关辨析


参考资料: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蚊蝱”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蚊蝱”是古代汉语词汇,原指蚊虻类小飞虫,即蚊子和牛虻的合称。其异体写法包括“蚉蝱”“蟁蝱”等。

二、比喻义

在文献中常被用作比喻:

  1. 象征侵扰:指代令人烦扰的事物,如《荀子·解蔽》提到“蚊蝱之声闻,则挫其精”,强调外界干扰对专注力的破坏。
  2. 暗喻小人或恶人:如《淮南子·俶真训》将“蚉蝱”与“忧患”类比,暗示其危害性;《汉书·匈奴传》更直接以“蟁蝱”比喻侵扰边境的戎狄。

三、文献例证

四、其他信息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荀子》《淮南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矮墩墩白食颁历拔兴察看叱喝储体瓷注囱囱等高线东床客东事端管坊陌俯察覆翼高其佩光貌恢达翦截铺醮事羯鼓解秽金丹谨狱卷柜眷邈狼号鬼哭烂漫老倒邋遢梨花月驴媚矛子熐蠡密制万俟木牍褭駣腻秽偏苦凭侮敲门石起籍求聘入文出武桑榆暮景色斯山谣申报市舶库市景事使汤池汤引汪锜卫国畏栗下落纤影胁从写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