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 [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1).公文案牍。 宋 苏轼 《上初即位论治道》之二:“而尚书诸曹,文牘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 元 迺贤 《赠张直言南归》诗:“文牘日冗繁,民力愈疲竭。” 清 唐甄 《潜书·权实》:“令不行者,文牘牓諭,充实衢宇,民若罔闻,吏委如遗。” 沙汀 《医生》:“面色白净,胡髭浓黑,外表活像一个办理文牍的师爷。”
(2).指在官府或其他团体草拟文稿的人。 郭沫若 《黑猫》:“我们一些在省城或府城里读书的人便做了文牍。” 骆宾基 《一九四四年的事件》:“ 袁大德 的老家是 河北省 的 保定府 ……从前在原籍那个县份的某个乡村小学里作文牍。”
“文牍”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积淀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公文、书信等书面文件。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祭祀志》,本义为“文书案卷”,后逐渐演变为对官方往来文件的统称。从构词法分析,“文”指文字记录,“牍”原指书写用的木片,二者结合后特指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材料。
在传统行政体系中,“文牍”主要包含两类内容:一是官府间往来的公文,如奏章、批文等;二是私人或机构撰写的正式信函。唐代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记载:“凡文牒皆掌于令史”,说明古代设有专门管理文书的官职。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牍,书版也”,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书写载体的物质属性。
现代汉语中,“文牍”一词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既指具体的文书文件(如“整理历年文牍”),也引申为繁琐的文书工作(如“文牍主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机关团体之间往来的公文”。相关成语“案牍劳形”出自刘禹锡《陋室铭》,生动描绘了处理文书工作的辛劳状态。
在语言学层面,该词属于书面语体,常见于政论文章和历史文献。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牍用语具有程式化特征,包含固定格式和专用术语。现代行政管理研究中,文牍效率常作为衡量行政运作效能的重要指标。
“文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官方文件与书信
指公文、案牍等正式文书,常见于古代或近代官府往来。例如《宋史》提到“文牘繁重”,形容公文堆积如山的场景。
文职职务
旧时指官府或团体中负责起草、处理公文的人员,相当于现代“文书”或“秘书”职位。郭沫若在《黑猫》中提到“我们便做了文牍”,即描述此类职务。
若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引用或例句,中的古籍原文及近现代作品。
白圜白庭砂别殿不分玉石称觞上寿踌躇不决輲轮春水脆性亶爰电位差地乳妒色凤麟奉禄福寿无疆公断公绪瓜葛相连国准悍横江垠敫然记刻尽节禁声紧抓老花眼利巴漓虖灵茅曼谷马尼拉绵缠灭相木石心肠南内泼天大祸扑挑陗阤啓航清苏气塞容服乳酪桑槿丧期桑蠋扇拂身无寸铁守门员数落叔岳肃和停柩庭唐统治阶级乡寺小岘春斜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