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覈理的意思、覈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覈理的解釋

1.切合事理。《韓非子·揚權》:“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

2.審理。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刑法》:“今法司覈理一獄,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覈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hé lǐ
注音:ㄏㄜˊ ㄌㄧˇ
“覈”為“核”的異體字,本義為審核、查驗;“理”指事理、法則。組合後含義如下:

  1. 切合事理
    指符合事物的内在邏輯或客觀規律。
    出處:
    《韓非子·揚權》中提到:“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
    (釋義:大道無形而廣博,德行因切合事理而能普遍施行。)

  2. 審理
    指審查、處理案件或事務。
    出處: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刑法》記載:“今法司覈理一獄,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課。”
    (釋義:當時司法部門審理案件時,過于嚴苛以求考核成績。)


二、現代應用

該詞多見于古籍,現代漢語中已罕見。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合理”“審核”“審理”等詞替代。研究古文獻或曆史法律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覈理

覈理(hé lǐ)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見部和裡部,總計部首為二,拆分筆畫為十一。覈理從“見”表示相合、相對,從“裡”表示裡面、内部。合起來的意思是指對事物真相進行較真、比較、核對的意思。

來源

覈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職方氏》:“臣職乃覈理若金石之色,言行若左右之禍。”此後在古代文獻中多有出現,表示對事物進行嚴格的考察、審視和核實。

繁體

繁體字為覈理,字形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差别。覈理在古代有時也寫作覆理。例如在《新唐書·經籍志》中有句話:“地覆而覆理,人敗而敗法。”

例句

他經過了覈理之後,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觀念是錯誤的。

組詞

覈證、覈辭、覈正、覈誤、覈明等。

近義詞

核對、審視、考察、辨析、較真等。

反義詞

馬虎、粗心、不核實、不關注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