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身的意思、殺身的詳細解釋
殺身的解釋
舍生;喪生。《墨子·兼愛中》:“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史記·楚世家》:“殺生以明君,臣之願也。” 唐 盧綸 《雪謗後書事上皇甫大夫》詩:“豈言沉族重,但覺殺生輕。”《水浒傳》第四回:“提轄恩念,殺身難報。”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 明 末,真有被謠言弄得遭殺身之禍的。”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李泌 的歸隱是要避免殺身的災難。”
詞語分解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網絡擴展解釋
“殺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舍棄生命或喪失生命,通常與崇高的道德追求或極端情境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主動或被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即“舍生”或“喪生”。
- 語境延伸:常與“成仁”“報國”等詞搭配,強調為正義、信仰或他人利益犧牲生命的行為(如“殺身成仁”)。
2.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 《墨子·兼愛中》提到“殺身而為名”,表明古代已有為名譽或理念犧牲生命的觀念。
- 《史記·楚世家》中“殺生以明君”則通過舍棄生命以彰顯忠誠。
3.常見用法與示例
- 成語搭配:如“殺身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指為正義事業犧牲生命。
- 文學引用:唐代盧綸詩句“但覺殺生輕”、《水浒傳》中“殺身難報”等,均體現不同語境下的應用。
- 現代示例:網頁提到嶽飛、馬丁·路德·金等人物,但需注意此類例證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分析。
4.注意區分
- 主動犧牲:如“殺身成仁”強調自願為道義獻身。
- 被動喪生:如“自殺身亡”可能僅指結束生命,不涉及道德屬性。
5.造句參考
- “亂世中,志士殺身以明志,成就千古忠名。”
- “他因蒙冤而殺身,令人扼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墨子》《史記》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殺身
殺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殺”和“身”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木”和“身”,拆分筆畫為4畫和7畫。
來源
“殺身”一詞最早出自于《論語·陽貨》:“東野為陽肆,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做到仁愛的境界,要以犧牲自己來達到。後來,這個詞衍生出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在文學作品中,殺身多指為了某一偉大目标或理想而去犧牲自己。
繁體
繁體字“殺身”的寫法為「殺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殺身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王羲之在其作品中将“殺”字寫成“殺”,但其他時代的作品中多數仍然是“殺”字的寫法。
例句
1. 他為了救人不惜殺身。
2. 為了圓夢,他決定殺身成仁。
組詞
殺人、自殺、殺害、殺氣、殺手
近義詞
舍身、殉身、犧牲、奉獻
反義詞
保身、自保、活下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