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生;喪生。《墨子·兼愛中》:“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史記·楚世家》:“殺生以明君,臣之願也。” 唐 盧綸 《雪謗後書事上皇甫大夫》詩:“豈言沉族重,但覺殺生輕。”《水浒傳》第四回:“提轄恩念,殺身難報。”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 明 末,真有被謠言弄得遭殺身之禍的。”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李泌 的歸隱是要避免殺身的災難。”
殺身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舍棄生命”或“自我犧牲”。根據權威辭書釋義及文獻用例,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由“殺”(表終結義)與“身”(身體、生命)構成,本義為主動結束生命。《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6卷第1234頁)定義為“以自殺方式終結生命”,如《論語·衛靈公》中“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用此本義。
引申含義
在儒家倫理體系中,詞義發展為“為道義主動犧牲生命”的崇高行為。《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25頁)補充其引申義為“為實現重大價值目标而獻身”,常見于“殺身成仁”“殺身報國”等成語,凸顯舍生取義的文化價值觀。
曆史語用特征
先秦典籍中多與“仁”“義”等倫理概念關聯,如《孟子·告子上》提出“舍生而取義”的生死觀。漢代《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轲殺身以報太子”則體現忠義精神,說明該詞在古代兼具道德判斷與行為描述功能。
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語境中,除保留古典義項外,《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158頁)新增“為保護他人或集體利益而犧牲”的用例,如消防員在火場中的“殺身救人”行為,反映出詞義的社會化擴展。
“殺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舍棄生命或喪失生命,通常與崇高的道德追求或極端情境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墨子》《史記》等原著。
澳清寶宇炳矞玻房不至于參聖潺潺塵垢囊赤壁鏖兵初度之辰單凳子稻畦帔大寝刁鬥森嚴雕華雕飕渡過惡變粉塵海叵羅黑體字宏贍黃茂箭波燋然交子铗子蹐促噤閉韭花舉善薦賢開落痾瘵闊情廉靜寡欲麗芳籬棘夢遺冥栖跑竹馬牆進窮地秋曹騎魚榕城肉鞍三浴三薰沙尖手影戲司握宿楚塌坊桃心調弦理萬民艇子屯圮罔上完竣煨幹就濕嘯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