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唯识的意思、唯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唯识的解释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 太虚 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参阅《成唯识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唯识"是佛教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专指"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瑜伽行派)的核心理论。该词由"唯"与"识"构成,意为"唯有心识",强调一切现象皆由心识所现,并无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以下从四方面详释:

  1. 基本释义

    "唯识"一词最早见于《成唯识论》:"谓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成唯识论》卷七)其核心指宇宙万法皆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外境本质是心识的投影。这与汉语中"唯"表示"独一"、"仅有"的限定含义相契合。

  2. 哲学内涵

    唯识学提出"三性说"解释存在本质:

  1. 修行意义

    在实践层面,唯识强调"转识成智":通过修行将染污的八识转化为四种清净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最终证得佛果。玄奘在《八识规矩颂》中系统论述了识与智的转化机制。

  2. 现代诠释

    当代佛学研究指出,唯识理论包含深刻的心理学和认识论洞见。吕澂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认为,唯识学通过分析心识结构,揭示了主体认知活动对经验世界的建构作用,与西方现象学存在思想对话空间。

网络扩展解释

唯识是佛教瑜伽行派的核心理论,强调一切现象皆为心识所现,并无独立于识的外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梵语"Vijñapti-mātratā",意为"唯有识"。该理论主张:

  1. 外境由心识变现:我们感知的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实为眼、耳、鼻、舌、身、意等识的显现
  2. "唯识无境":现象界本质是心识活动,不存在独立于心识的客观实体

二、核心观点

  1. 八识体系:将心识分为八层次

    •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感知具体事物)
    • 第六识:意识(综合判断)
    • 第七识:末那识(自我执著)
    • 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库,含藏所有经验潜能)()
  2. 三性理论

    • 遍计所执性:凡夫误认现象为实有
    • 依他起性:现象依因缘而生
    • 圆成实性:超越执著的真实空性

三、宗派理论基础 唯识宗立论依据《解深密经》等经典,强调:

  1. 种子熏习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遇缘现行,形成经验世界
  2. 转识成智:通过修行将染污识转为清净智慧

该理论通过分析心识结构,揭示"万法唯识"的深层原理,为佛教修行提供认识论基础。如需更完整体系,可参考《成唯识论》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爱宠白俄罗斯人搬唆薄命差择船夫曲出挡點校惵息斗称都良都督蕃袬俯观刮痕鬼木鸿昧煌扈皇孋黄糯歡噪祸鸟简隽蛟兕假卧尽可能开箱倒笼苛例可杀苦计林植龙飞九五龙阁瞀懮猛虎深山闹着顽内寺嗫呫蟠胸彭魄扑挑前式敲日钦怆轻假犬吠之警曲悬少间螫手解腕首嫡瘦怯岧峣擿校僮御頽靡佗背维纳斯微隙闻令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