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撥的意思、關撥的詳細解釋
關撥的解釋
撥發或領取。 宋 嶽珂 《桯史·大散論賞書》:“兼 魚關 籤廳,所備金帛錢物,充滿府藏,宣撫不住關撥,豈是無椿辦也。”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而脩内司又逐時於左帑關撥,數尤不少。”《明律·兵律·毀棄軍器》:“凡将帥關撥一應軍器,征守事訖,停留不回納官者,十日杖六十,每十日加一等。”
詞語分解
- 關的解釋 關 (關) ā 閉,合攏:關門。關閉。關張。關停并轉(僴 )。 拘禁:關押。關禁。 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關口。關隘。關卡(?)。關塞(刬 )。關津。嘉峪關。 征收進出口貨稅的機構:海關
- 撥的解釋 撥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撥動。把鐘撥準了。撥冗(推開繁忙的事物,抽出時間)。撥雲見日。 分給:撥發。撥款。撥付。 治理:撥亂反正。 掉轉:撥轉馬頭。 量詞,用于成批的,分組的:分成兩
專業解析
關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結構的動詞短語,現結合權威詞典釋義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關"在《漢語大詞典》中有"關聯、涉及"之意(來源:《漢語大詞典》),"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分給;調配"(來源:《現代漢語詞典》)。二字連用構成"關撥",特指與資源調配相關聯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公文語境中,表示對錢糧、物資等國家儲備的審核與撥付。例如"關撥軍饷"即指核查并發放軍隊糧饷。
二、擴展解析
- 行政程式屬性:該詞隱含着完整的行政流程,包含審核(關)與執行(撥)雙重環節,體現古代財政管理制度特征。
- 語體色彩:在現代漢語中已屬曆史語詞,主要保留在史籍文獻與專業研究中,如《明會典》記載"戶部關撥官銀"的財政運作記載(來源:《中國古代經濟史》)。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彙未被《現代漢語常用詞表》收錄,現代公文體系已改用"審批撥付"等規範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關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為撥發或領取,主要指官方或制度化的物資調配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讀音:guān bō(注音:ㄍㄨㄢ ㄅㄛ)。
- 釋義:指通過官方渠道撥付、發放或領取財物、軍需等,常見于古代行政、軍事或財政相關的文獻中。
2.曆史用法
- 宋代:多用于財政調配。例如:
- 南宋嶽珂《桯史·大散論賞書》提到“宣撫不住關撥”,指官方持續撥發金帛錢物。
- 俞文豹《吹劍四錄》記載“左帑關撥”,指從國庫中支取財物。
- 明代:涉及軍事物資管理。《明律·兵律·毀棄軍器》規定,将領若未及時回納關撥的軍器,将受杖刑處罰。
3.延伸理解
- 詞義側重:強調官方授權的流程,如“撥發”指向下級發放,“領取”則指向上級申領,均需符合制度規範。
- 現代關聯:當代類似概念如“財政撥款”“物資調撥”,但“關撥”一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引用。
4.例句參考
- 古籍用例:“立法機關撥款作為大學經費”(引例)。
- 元代詩詞:“玄關撥轉,自得真仙訣”(引姬翼詩),此處為引申義,比喻突破關鍵環節。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桯史》《明律》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本由變幻無窮别府避浄憯悴參禮創撰炊瓊爇桂春試綽寬寸資搭腔登來點辱地窟東道國笃笃喃喃妒忮覆屍鋼鏰鈎深緻遠冠代歸隱顧笑皇竹火泉降雨澆淳散樸交線戲極情盡緻九背向舊矩積雨雲開闊眼界兩院理養羅旛露頭妻魯中叟面體蹑蹤品胎破酲遣返清暇親上做親上腰沙參十捉九着首塗手足異處套供套馬天根鐵将軍把門媮食塗歌退丁無息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