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锏的意思、鞭锏的詳細解釋
鞭锏的解釋
鞭簡。古代兵器名。 清 蒲松齡 《日用俗字·兵器》:“鉤鍊月斧皆堪用,鞭鐧撾鎚更不拘。”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锏的解釋 锏 (鐧) ǎ 古代的一種兵器,像鞭,四棱。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鞭锏”是中國古代兩種常見的短柄打擊兵器,常被合稱但形制、用法各有特點。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解釋
“鞭锏”是鞭與锏的合稱,屬于無刃鈍器,主要用于破甲和近戰打擊。其名稱拼音為biān jiǎn,注音為ㄅㄧㄢ ㄐㄧㄢˇ。
二、形制區别
- 鞭:多為圓柱形,表面有竹節狀凸起,材質以鐵為主,重量較大。例如北宋《武經總要》記載的鞭帶有明顯節段。
- 锏:呈四棱柱形,棱面常有凹槽減重,無節段,相對輕便。如漢典所述“四棱無刃,上端略小”。
三、使用與曆史應用
- 擊法:以劈、砸、掃為主,強調“轉折圓活,剛柔合度”的武術技巧。騎兵使用時借助馬速增強沖擊力,可有效對抗重甲。
- 戰場價值:在盔甲盛行時期,鞭锏能減少武器損耗,通過鈍擊造成内傷,成為破甲利器,但非軍隊制式裝備。
四、文化象征
民間傳說中,鞭锏是門神秦瓊、尉遲恭的武器,象征驅邪鎮宅。例如秦瓊持四棱锏,尉遲恭執竹節鞭,這一形象承載平安寓意。
鞭锏雖常被并稱,但锏實為鞭的改良版,結構更符合工程學。二者從戰場兵器演變為文化符號,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技術智慧與民俗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锏》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使用的一種兵器,形狀與鞭子相似,頭部有一塊锏狀的金屬裝置。
拆分部首和筆畫:鞭(韋部,共10畫)+ 锏(金部,共12畫)。
來源:《鞭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鞭锏多用于近戰戰鬥,作為一種攻擊性兵器被廣泛使用。
繁體:鞭鐧。
古時候漢字寫法:《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鞭﹒錏」。
例句:他手持鞭锏,英勇地沖向敵人。
組詞:鞭打、鞭策、锏镳。
近義詞:鞭、節鞭、策锏。
反義詞: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