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參與謀議。 漢 賈誼 《新書·大政下》:“官駕百乘而食食千人,近側者不足以問諫,而由朝假不足以考度,故政謂此國無人也。”
“問谏”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根據的解釋,“問谏”是古代成語,由“問”(請教)和“谏”(忠告)組成,表示主動向有智慧和經驗的人請教,以獲得決策建議。例如在重要事務中,通過咨詢賢者來避免錯誤、完善計劃。
部分文獻(如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下》)提到“問谏”指參與謀議或政事讨論,強調對治國政策的建言獻策。例如文中批評官員“不足以為問谏”,暗含對國家決策機制缺失的諷刺。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法,可查閱《新書·大政下》原文或權威古籍注釋。
《問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詢問和勸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問”和“谏”。
“問谏”可以按照部首進行拆分。其中,“問”部的部首是“口”,而“谏”部的部首是“讠”(即左邊是三個點),所以“問谏”按照部首拆分之後可以得到“口讠”。
此外,根據筆畫的計算,“問”字總共有7筆,而“谏”字總共有14筆,所以整個詞的總筆畫數是21。
《問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場。它指的是君主或上級官員詢問下級官員的意見或勸告。在漢字的繁體中,該詞的寫法與簡體沒有太大的差異,仍然是“問谏”。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現在的有所不同。對于《問谏》這個詞,它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是稍有差異的,但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問”和“谏”。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他經常向長輩們問谏,以便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建議。
2. 在古代的朝廷中,重要決策前君主會征求臣子們的問谏意見。
根據《問谏》的意思,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
1. 聽谏:接受勸谏。
2. 谏诤:堅持言出必行的勸谏。
3. 追谏:追究勸谏的責任。
近義詞:勸告、建議、詢問
反義詞:吩咐、支使、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