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未傅的意思、未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未傅的解释

指没有载入徭役簿籍。《汉书·高帝纪上》:“五月, 汉王 屯 滎阳 , 萧何 发 关中 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今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未傅”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特别是秦代法律制度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是指尚未达到法定服役年龄或尚未登记服役名册的男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面构成与基本含义:

    • “未”:表示“没有”、“尚未”。
    • “傅”:在此处指“傅籍”,即登记姓名于国家户籍簿册,特指达到法定年龄的男子向官府登记,正式成为承担国家徭役(包括兵役和力役)义务的对象。
    • “未傅”:合起来就是指男子尚未达到法定年龄,因此未在官府登记服役名册的状态。这些男子通常被视为未成年人或未成丁者,暂时免除国家规定的徭役和兵役义务。
  2. 法律与制度背景(尤其秦代):

    • 在秦代(及部分后续朝代),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和徭役制度。男子达到一定年龄(秦代通常认为是15岁或17岁左右,具体标准有争议)必须“傅籍”,即到官府登记,开始承担法定的徭役(如修筑城墙、道路、宫室等)和兵役。
    • “未傅”之人,正因为年龄未达标,不在服役名册上,故免服徭役和兵役。这是区分成年丁男与未成年男子的重要法律界限。
    • 相关法律文献(如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徭律》等)中常出现“未傅”一词,用以界定免役人群的范围或处理涉及此类人群的法律事务。
  3. 使用场景与所指对象:

    • “未傅”主要用来指代符合免役条件的未成年男子群体。
    • 在史料中,常见于描述战争时期征发兵员、大规模劳役征发时,规定“发……及……未傅者”等语句,意指征调范围包括了某些特定人群以及尚未达到服役年龄的男子。
    • 它强调的是其法定身份——未达到承担国家义务的法定年龄。
  4. 现代理解与意义:

    • “未傅”是一个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它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史)、法制史、社会史的学术著作中。
    • 理解这个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以及赋役制度(尤其是徭役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特别是对丁龄标准的界定及其社会意义。

权威参考来源(基于专业共识与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未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徭役制度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指未载入官方徭役簿籍的人,即未达到服役年龄或超过免役年龄的群体。


详细释义

  1. 年龄标准

    • 汉代规定:男子年满23岁需登记服役(“傅之畴官”),至56岁免役。因此,“未傅”包括两类人:
      • 未满23岁的未成年人(称“弱”)
      • 超过56岁的老年人(称“老”)。
  2. 历史背景
    在战乱或紧急情况下,官府可能临时征发“未傅”群体。例如《史记》记载,萧何曾将关中地区的“老弱未傅”调往战场支援。


例句出处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本形避李勏劶堡子搀挤超胜瞠惑澄明乘运褫褐顇奴打话雕尽繁红風帆冯玉刚断歌戏苟冒嚎春合围还淳反古剪窃急慌近岁鸠兵九关抗声考辰宽愉凉闇离宫别观邻女镂错禡祭茅以升谋首木印拍音品头论足跄跻期末考试青铜器秋宪冗剧柔服三秀时帝始室套叠讨诛土行委骳尾尾尉鱼文艺复兴降魔杵香麝响杨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