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名。《舊唐書·音樂志二》:“《烏夜啼》, 宋 臨川王 義慶 所作也。 元嘉 十七年,徙 彭城王 義康 於 豫章 。 義慶 時為 江州 ,至鎮,相見而哭,為帝所怪,徵還宅,大懼。妓妾夜聞烏啼聲,扣齋閤雲:‘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 南兗州 刺史,作此歌……今所傳歌似非 義慶 本旨。”又為琴曲名,即《烏夜啼引》,與《西曲歌》義同事異。
(2).琴曲名,即《烏夜啼引》。與《西曲歌》義同事異。《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四·烏夜啼引》引 唐 李勉 《琴說》:“《烏夜啼》者, 何晏 之女所造也。初, 晏 繫獄,有二烏止於舍上。女曰:‘烏有喜聲,父必免。’遂撰此操。” 唐 元稹 《聽庾及之彈<烏夜啼引>》詩:“君彈《烏夜啼》,我傳樂府解古題。良人在獄妻在閨,官家欲赦烏報妻。”後世所見《烏夜啼》,内容多為男女戀情。 清 餘懷 《闆橋雜記·轶事》:“為唱當時《烏夜啼》,青衫淚滿 江 南客。”
(3). 唐 教坊曲名, 南唐 後主 李煜 用為詞牌名。 宋 人 歐陽修 、 趙令畤 等多用之。見《詞譜》卷六。
(4).曲牌名。屬南呂宮,南北曲均有,北曲較多用,字數與詞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鶴鳴》曲牌之後。南曲字數與有的詞牌如别名為《聖無憂》的詞牌前半段相同,作為引子。
“烏夜啼”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文學體裁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烏夜啼”作為成語,發音為wū yè tí,由“烏”(烏鴉)、“夜”(夜晚)、“啼”(鳴叫)三字組成。
樂府舊題
詞牌名
李白《烏夜啼》
李煜《烏夜啼》
“烏夜啼”在不同語境中均以“烏鴉夜啼”為核心意象,但具體含義隨體裁變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可參考李白的《烏夜啼》全文 或李煜詞作的賞析。
《烏夜啼》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指的是烏鴉在夜晚啼鳴的情景。烏夜啼通常用來形容夜晚的寂靜被烏鴉的啼叫聲打破,給人以不尋常或者哀怨的感覺。
《烏夜啼》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分别是“烏”、“夕”、“口”。其中“烏”是表示“烏鴉”的意思,部首是“鳥”。部首“夕”表示“夜晚”的意思,是表示“太陽西下,天快黑了”的意象。部首“口”表示“口音、聲音”的意思。
《烏夜啼》共有七個筆畫,分别是“乙”、“一”、“夕”、“一”、“乙”、“一”、“ノ”。
《烏夜啼》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的《小雅》。《小雅·北山》中的一句詩“秋悲鳴烏”,描寫了秋天的夜晚烏鴉的啼鳴聲。
在繁體中,烏夜啼的寫法為「烏夜啼」。
在古代,烏夜啼的寫法沒有太多變化,仍然是「烏夜啼」。
1. 夜幕降臨,烏夜啼聲悲傷而哀婉。
2. 在這安靜的夜晚,隻有烏夜啼的聲音回蕩在耳邊。
相關詞語:
- 烏鴉、夜晚、啼鳴。
近義詞:
- 夜晚哀鳴、烏鴉啼哭、夜半哀鳴。
反義詞:
- 白晝、寂靜、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