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by] 〈方〉∶小孩子
(2) [newborn animal] 〈方〉∶某些幼小的動物。如:豬娃子
(3) [slave (among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s)]∶舊時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奴隸
(1).小孩。《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原來 梅氏 平生謹慎,從前之事,在兒子面前,一字也不題,隻怕娃子家口滑,引出是非,無益有損。”《綠野仙蹤》第一回:“ 成安縣 哄傳 冷家 娃子,小小年紀,真是個才子。”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我 郭振山 不是娃子,我知道怎辦哩!”
(2).指動物的幼小者。 柳青 《種谷記》一:“老母豬則率領着一群豬娃子在村道上漫遊。”
(3).舊時 涼山 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奴隸。《清史稿·兵志五》:“以上民戶娃子為多。”原注:“娃子者, 漢 人被掠入 夷 巢之名。”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關于周代社會的商讨》:“例如 彜 族社會裡面,相當于奴隸的‘娃子’就有多種。”
“娃子”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在四川、重慶、山西等地方言中,“娃子”常指小孩子,尤其是男孩。例如“瓜娃子”(調皮的小孩)、“萌娃子”(可愛的孩子)等。部分語境可能隱含傳統觀念中的性别傾向,但現代使用中已逐漸中性化。
某些地區用“娃子”指代動物的幼崽,如“豬娃子”“狗娃子”等,帶有口語化色彩。例如:“老母豬領着一群豬娃子在村道上遊蕩。”
在四川涼山彜族地區,“娃子”特指不同等級的奴隸: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曆史制度細節,可參考滬江詞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娃子一詞指的是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幼稚、無成熟、稚嫩、不成器的樣子。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缺乏經驗、思維不成熟或表現出幼稚行為的特征。
娃子的拆分部首是女字旁,它的五筆字形碼是REVE。
《娃子》一詞最早來自四川方言,早在民國初期的上海灘就被廣泛使用。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自兒童讀物《娃子集》中的人物娃子,人物性格特點是幼稚天真;另一種說法是來自滿族語“元子”(屬于小孩),在上海方言中逐漸變音為娃子。
娃子在繁體中被寫作「娃仔」。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娃子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保持現代的形态,沒有特别的古代寫法。
1. 這個小夥子真是個娃子,連最基本的做事原則都不懂。
2. 别隻顧着玩遊戲,你已經是個大人了,别再做娃子事了。
娃子兒、小娃娃、娃娃音、娃娃臉、娃兒臉。
幼稚、稚嫩、不成熟、天真、孩子氣。
成熟、穩重、老練、成年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