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異脫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一本作“ 儁俗 ”。
“隽俗”的漢語詞典釋義
隽俗(juàn sú)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隽”和“俗”二字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兩部分分析:
合義:形容文藝作品或言行既具備高雅深遠的意蘊,又能被世俗大衆理解接受,即“雅俗共賞”。
《漢語大詞典》
定義:“隽”指超逸脫俗,“俗”指世俗。“隽俗”意為超脫凡俗而兼具世俗可讀性,多用于評價詩文書畫等藝術形式,既含深意又不失通俗性。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1263頁。
《辭源》(修訂本)
強調“隽”通“俊”,表傑出;“俗”指流俗。“隽俗”指作品立意高妙卻避免艱深晦澀,達到“深入淺出”的境界。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1988年修訂版)第3冊,第256頁。
注:因古籍文獻的線上公開版本有限,部分引用需通過紙質版工具書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國學大師網)驗證。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的紙質詞典獲取完整釋義。
“隽俗”一詞的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讀,需結合文獻來源和語境綜合理解:
卓異脫俗(主流解釋)
該解釋源自南朝齊代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此處“隽俗”形容人物才華出衆、超脫凡俗,強調卓越與不流于世俗的特質,近義詞為“俊逸”“超凡”。
雅俗并存(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隽俗”指高雅與庸俗風格共存,多用于描述藝術或文化現象,例如兼具文雅氣質與市井氣息的作品。但此釋義缺乏古籍直接例證,可能是對字面組合的引申解讀。
若在古籍閱讀中遇到“隽俗”,建議優先采用“卓異脫俗”的釋義;若用于現代文藝評論,需明确上下文是否支持“雅俗交融”的解讀。
百家姓碧輪殘杯冷炙長繩系景成篇扯拽槌鼓淳寂簇居村父老谠規大厮把惦念睇視鸫鵍非得俸祿豐露焚林而獵佛髻負戾勾芡構營豪甿橫話黃骍金箔京裡舊國稽詣棘針油均等開金炕圍子寬口領綫林禽流量龍泥印漏費鸾縧鳴珂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泯墜幕胥砰砰訇訇搴旗斬将桑戶删節筮人屬膺訟詞添辦停柩晩香尉佗渦旋羨財小家小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