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貫的意思、附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貫的解釋

猶附籍。《新唐書·李晟傳》:“七年,以 臨洮 未復,請附貫 萬年 ,詔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貫是漢語古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指将人口臨時登記于非原籍所在地的戶籍中,屬于古代戶籍管理制度的特殊形式。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點:

  1. 依附性登記

    “附”指依附、暫附,“貫”指籍貫或戶籍。合指流動人口(如客商、逃戶)因故無法返回原籍時,經官府允許暫時挂靠于現居地的戶籍系統。例如唐代規定客居他鄉者可“附貫”于當地州縣,以便納入賦稅統計體系。

  2. 臨時性與非正式性

    區别于正式戶籍(“正貫”),附貫屬于臨時性登記,不改變原籍身份。據《唐六典》記載,附貫者需注明原籍地,且其賦役義務常與正貫戶存在差異,體現古代戶籍的層級管理特征。

  3. 官方管控手段

    該制度是官府管理流動人口、穩定稅源的重要措施。如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顯示,唐代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對中原遷入的商戶實行附貫管理,既保障其合法居留權,又防止戶籍脫漏。

學術依據

該釋義綜合古代法典與出土文獻,主要參考: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文獻名稱。現代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唐代戶籍制度研究》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附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附貫”讀作fù guàn,意為“附籍”,即戶籍遷移或依附于某地。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登記行為。

  2.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李晟傳》:“七年,以臨洮未復,請附貫萬年,詔可。”指唐代将領李晟因臨洮尚未收複,申請将戶籍附于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并獲得皇帝批準。

  3. 結構與延伸含義

    • 附:表示依附、附加,如“附屬”“附帶”。
    • 貫:指連貫、籍貫,如“學貫古今”“籍貫”。
      組合後強調通過依附實現戶籍的連貫性,屬于古代行政術語。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例如讨論唐代戶籍制度時可能涉及此概念。

建議進一步查閱《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了解具體語境下的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

辦房襃拜背襯笨牛鄙晻閉塗猜情超足程課淳默得悉地壘鼎铛獨鶴雞羣都頭腐殠公姥歸煞海拔徽命活蹦蹦寄愁界地驚瀾金銀山津注刻忍筐牀狂朋怪友來稿郎奶連及草履屐間脈書楣梁蒙谷模效南山娘子凝神排兒喬其紗青绫埆塉繞道人民币人祇日程表身裁私詞松水之魚泰台提比通宵徹夜同心合德完蛋濊貊向化閑遠小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