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功績;功績。《晉書·王湛傳論》:“雖崇勳懋績,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規,足傳於汗簡矣。” 宋 張友正 《歙州披雲亭記》:“ 友正 家正此山之下,獲遊此亭之上,思刊懋績,輒課庸詞。”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擒王敦》:“懋績豐庸,捷書奏九重。” 黃遠庸 《北京之新年》:“ 秉鈞 德薄才鮮,毫無懋績。”
“懋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通過勤奮努力取得的卓越成就或重大功績。其中“懋”意為勤勉、奮發,“績”指功業、成果,二字組合強調因持續努力而獲得的顯著成績。
古籍例證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應用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形容個人或團體在事業、學術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例如“他在科研領域屢建懋績”。
近義與語境
近義詞包括“豐功偉績”“卓著功勳”等,但“懋績”更突出“努力積累”的過程,常用于褒揚性表述。
總結來看,“懋績”是一個兼具曆史底蘊與現代適用性的詞彙,既可用于評價曆史人物的貢獻,也可形容當代的突出成就。
懋績(mào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心(xīn)和力(lì),筆畫總數為18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尚書·虞書·大禹谟》中,其中有“懋績茂蘇”的記載,意思是稱贊一個人的傑出和偉大的功績。
在繁體字中,懋績的寫法為「懋績」,字形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懋績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記載,在隋唐以前,懋績的寫法為「冒績」,由于隋唐時期字形變革,轉變成了現代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懋績的例句:
1. 他在學術界取得了極為懋績的成就,被譽為該領域的引領者。
2. 在比賽中,他全力以赴,最終取得了懋績的勝利。
懋績的相關詞語:
- 績效(jì xiào):指個人或組織在完成任務或工作時所取得的成績和效果。它與懋績在意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 功業(gōng yè):指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行業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與懋績一樣,功業也是對一個人傑出業績的贊美。
懋績的反義詞:
- 失敗(shī bài):與懋績的勝利相對立,指在某項嘗試、努力或競争中沒有成功。
- 辜負(gū fù):指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沒有達到預期目标,讓人們對自己産生失望。
總之,懋績是一個贊美一個人優異表現或成就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用來稱頌并鼓勵那些取得傑出成就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