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瘧疾的一種。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丙子九月,餘患暑瘧。”
暑瘧是中醫術語,指因暑邪内郁、複感秋涼之氣而引發的瘧疾,具有以下特點:
病因與病機
夏季暑熱邪氣侵入體内,未及時消散,秋季再受涼氣刺激,導緻邪氣郁結而發病。其病理與濕熱相關,故又稱“濕熱瘧”。
典型症狀
表現為惡寒高熱交替、無汗、口渴喜飲、脈象弦數或洪數;或出現“着衣則煩、去衣則冷”的矛盾體感,大汗後體溫下降。
古籍記載與治療
與其他瘧疾的區分
暑瘧屬于“濕瘧”範疇,但更強調暑熱與秋涼交互緻病的特點,需結合季節和脈象鑒别。
以上信息綜合自中醫典籍及權威醫學資料,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或診斷方法,可參考《症因脈治》等文獻。
《暑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夏季出現的瘧疾。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日”和“疒”,結構屬于形合字。其中,“日”為指示部首,表示與太陽和日光相關的事物;“疒”為疾病部首,用于描述與病、疾病相關的事物。
《暑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瘧疾在夏季易于爆發,尤其是在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下,這種瘧疾被稱為“暑瘧”。人們相信太陽和高溫是導緻暑瘧的因素之一,因此将這一類型的瘧疾稱為“暑瘧”。
在繁體字中,暑瘧的寫法為「暑瘧」,隻是「瘧」字前面的「疒」部改為「瘧」部。由于繁體字的使用範圍很廣,所以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暑瘧」這個詞。
古時候,暑瘧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符合當前的拆分部首結構。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仍然是夏季出現的瘧疾。古代人們寫字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對于暑瘧這個詞來說,其意義和構造相對穩定。
以下是一些關于暑瘧的例句:
1. 夏天的時候要注意預防暑瘧的發生。
2. 這個地區常年氣候炎熱潮濕,暑瘧的發病率較高。
3. 暑瘧是由蚊子叮咬傳播的,需要做好防蚊措施。
與暑瘧相關的組詞包括:暑瘧疫、防暑瘧、暑瘧感染等。
與暑瘧近義的詞語有:暑毒、暑病。
與暑瘧反義的詞語有:寒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