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才德傑出的人。《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孔 傳:“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 孔穎達 疏:“ 鄭玄 雲,俊德,賢才兼人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磔迦國》:“機務餘閑,欲習佛法,令於僧中推一俊德。時諸僧徒莫敢應命。”
(2).美德。 漢 王充 《論衡·程材》:“ 堯 以俊德,緻黎民雍。” 唐 韓愈 《上襄陽于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材,蓄雄剛之俊德。”
“俊德”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經典文獻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俊”本義為才智超群,《漢語大詞典》釋為“才德出衆”,如《尚書·堯典》載“克明俊德”,指選拔賢能之士;“德”指道德、品行,如《說文解字》注“德,升也”,引申為高尚的品格準則。二字組合後,“俊德”既強調才智卓越,亦注重道德高度,體現中國古代對“德才兼備”的推崇。
二、經典文獻釋義 在儒家典籍中,“俊德”多指聖賢之德。《尚書·虞書》記載“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孔穎達疏解“俊德”為“大德”,特指治國者應具備的宏德。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俊,大也;德,謂人之所得乎天”,将“俊德”與天命、倫理結合,強化其哲學深度。
三、現代詞典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為書面用語,釋義為“卓越的德行”,例句如“俊德之士,國之瑰寶”,突顯其在當代語境中仍承載着對品德與才能的雙重褒揚。
“俊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解析:
才德傑出的人
源自《尚書·堯典》中“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指通過選拔任用德才兼備的賢士來促進家族和睦。如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推一俊德”,即推崇賢能之士。
美德
漢代王充《論衡·程材》中“堯以俊德,緻黎民雍”,此處的“俊德”指高尚的品德,強調道德修養對社會的影響。
名字寓意
作為人名時,“俊”既指才智出衆(如“俊傑”),也形容外貌清秀;“德”則強調遵循自然規律、心懷仁善的品質。組合後寓意才智與品德并重,象征善良、仁愛、意志堅定。
成語化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形容人“才華與道德兼備”,例如:“羅俊德創作作品近千件”,此處既含名字,也暗合其才能與品行的雙重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姓名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
案事杯觥交雜邊制長律齒頄淳維大貧點茆掇菁撷華耳目一新髣髴飛奏佛刹高等動物公款海青碾含鈴子蚝田恨之入骨虹吸管餱粻黃頭女真夥耕靃靡靡加持伽楠珠賤宗吉財乩盤沮懈空盡叩祝老太淩慢鸾經論禅慢件蠻江片茶錢範請發清馥清涼國全免誳詭任君認色聲價倍增深賊食分十勢綏理素論痛辱痛憎外爺葦茭維垣閑貳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