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訂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 景 ( 常景 )讨正科條,商榷古今,甚有倫序,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 宋 曾鞏 《授中書舍人謝啟》:“其於講求體要,讨正典章,出獨斷之淵深,號積年之希闊。”
“讨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研讨訂正”,通常指通過讨論、研究對事物進行修正或完善。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讨”在此處意為探究、研讨,“正”則為修正、規範。合指通過學術或官方讨論,對文獻、制度等内容進行校正和完善。
曆史出處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甯寺》中:“景(常景)讨正科條,商榷古今,甚有倫序。”描述北魏官員常景通過研讨修訂法律條文,使其更符合規範。宋代曾鞏的《授中書舍人謝啟》中也提到“讨正典章”,強調對典章制度的修正過程。
應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法律或文獻領域,如修訂典籍(如《律》二十篇)、調整政策等,強調集體讨論與嚴謹的修正過程。
現代延伸
雖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可引申為通過研究讨論對某一問題達成共識并修正,適用于學術合作或團隊協作場景。
“讨正”是帶有學術或官方色彩的動詞,強調通過研究讨論實現規範化的過程,具有曆史深度與實用性。
讨正是指糾正或糾察某種錯誤、偏差或不合理的行為,使其恢複到正确或合理的狀态。它可以涉及各個領域,如語言文字、法律制度、思想觀念等。
讨正的部首是言(讠),筆畫數為5畫。
讨正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原指“查正文字”。其中,“讨”表示查訪、求取,而“正”則表示正确、準确。在繁體字中,讨正的寫法為「討正」。
古代漢字中的讨正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書寫形式上。古時候漢字的讨正寫法為「討正」,其中的「討」與現代漢字中的「讨」相同,而「正」的寫法為「正」。古代的漢字寫法多樣,隨着時代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字形。
1. 他提出了一個讨正現行政策的建議。
2. 我們應該及時讨正我們對事情的錯誤認識。
3. 經過一番讨正,他的論文終于修訂得十分完善。
組詞:“讨教”、“讨價還價”、“正本清源”、“糾正”、“複正”。
近義詞有:“更正”、“矯正”、“修正”。
反義詞有:“錯誤”、“歪曲”、“颠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