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會合。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五》:“蓋 雞山 自西北突而東南,塢界其中,至此塢轉東北峽,路盤其東南支,乃谷之綰會處也。”
“绾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 huì,其核心含義為“連接會合”,具體解釋如下:
指事物在空間或結構上的連接與聚合,常用于描述地理形态或物體的交彙。例如《徐霞客遊記》中提到的“谷之綰會處”,即形容山谷地形中不同支脈的交彙點。
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五》中描述雲南雞足山地形時寫道:“乃谷之綰會處也”,指山谷分支在此處交彙連接。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可用于形容交通樞紐、山脈河流的交彙,或抽象意義上的事物聯結。
如需更詳細的發音、書寫或例句,可參考、4、9等來源。
《绾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捆綁或綁紮固定的意思。
《绾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人”,其中“纟”是紅色的絲線,表示與織物相關,而“人”則是指人類。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绾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婚禮習俗。在古時候,新娘子會将紅繩或紗巾绾在新郎的手腕上,以表示兩人之間的聯結和約定。
《绾會》的繁體字形為「綰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绾的形狀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一個與“纟”相似但稍偏向右邊的線條,下部則是人字旁,形成了一個由上而下的排列,表示與人相連的意思。
1. 他小心地将木箱裡的書本绾會起來,以便搬運。
2. 風吹過,把她長發中的發帶绾會打了個結。
1. 绾結:用繩子或線條将物體綁紮成結。
2. 绾縛:将人或動物綁縛起來,限制其行動。
3. 绾紮:用線或繩捆綁固定。
1. 捆綁:将物體或人用繩子或其他材料綁紮在一起。
2. 系縛:用繩子等将人或物體束縛固定。
自由:沒有束縛或約束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