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照繩墨取直。《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孔 傳:“言木以繩直,君以諫明。”
(2).比喻匡正君失。 唐 朱灣 《詠柏闆》:“赴節心長在,從繩道可觀。”《舊唐書·李蔚傳》:“臣過忝渥恩,言虧匡諫,但舉從繩之義,少裨負扆之明。”
(3).指筆直之木。比喻有用之材。 明 李贽 《八物》:“譬之於鳥則賓鴻,於獸則獵犬,於草則國老,於木則從繩。同於鳥獸草木,而又不同於鳥獸草木,則以其為鳥獸草木本類之獨著耳。”
"從繩"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字源構成 "從"字甲骨文作兩人相隨之形,本義為跟從、順從,引申為遵循規則;"繩"字金文象形為多股纖維絞合的工具,既指具體的繩索,又派生出規矩、法度的抽象含義。二字組合構成"從繩",最早見于《尚書·說命》"惟木從繩則正"的記載,收錄于《漢語大詞典》第六卷。
二、語義層次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保留在成語"木直從繩"中,常見于論述規範管理、道德建設的語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仍保留此詞條,标注為書面用語。
“從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指木工用繩墨作為基準來矯正木材的彎曲,使其筆直。這一含義源自《尚書·說命上》的記載:“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孔穎達注解為“木以繩直,君以諫明”,強調通過規範(如繩墨)達到正直的效果。
引申為臣子直言進谏以糾正君主的過失。例如唐代朱灣在《詠柏闆》中寫道:“赴節心長在,從繩道可觀。” 《舊唐書·李蔚傳》也提到“舉從繩之義”,體現臣子對君主的規勸責任。
明代李贽在《八物》中以“從繩”比喻棟梁之材,強調其正直和實用價值。這一用法将物理的“直木”抽象為品德或才能上的優秀特質。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舊唐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騃惰拔毛濟世報刊倍道不甘臣工成王成蔭傳集出入将相褡子雕文刻镂凍閉東跑西颠洞隙對視楯郎法友沸反盈天焚林而畋高絙百尺過直鼓石耗擾黑籍冤魂合韻懷執渙號回軟混子獲鹵就試镌功淃淃陵殿離羣裡頭流珠牛骥排疊牽絲起鳳秦筆青繳騎行阙遺芿荏榮覽單老試差市電順氣丸鎖锢土禮尾句溫藹卧翻小息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