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繩的意思、從繩的詳細解釋
從繩的解釋
(1).依照繩墨取直。《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孔 傳:“言木以繩直,君以諫明。”
(2).比喻匡正君失。 唐 朱灣 《詠柏闆》:“赴節心長在,從繩道可觀。”《舊唐書·李蔚傳》:“臣過忝渥恩,言虧匡諫,但舉從繩之義,少裨負扆之明。”
(3).指筆直之木。比喻有用之材。 明 李贽 《八物》:“譬之於鳥則賓鴻,於獸則獵犬,於草則國老,於木則從繩。同於鳥獸草木,而又不同於鳥獸草木,則以其為鳥獸草木本類之獨著耳。”
詞語分解
- 從的解釋 從 (從) ó 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采取,按照:從優。 跟隨:願從其後。 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次要的:主從。從犯。 宗族中次于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網絡擴展解釋
“從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1.依照繩墨取直
指木工用繩墨作為基準來矯正木材的彎曲,使其筆直。這一含義源自《尚書·說命上》的記載:“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孔穎達注解為“木以繩直,君以諫明”,強調通過規範(如繩墨)達到正直的效果。
2.比喻匡正君失
引申為臣子直言進谏以糾正君主的過失。例如唐代朱灣在《詠柏闆》中寫道:“赴節心長在,從繩道可觀。” 《舊唐書·李蔚傳》也提到“舉從繩之義”,體現臣子對君主的規勸責任。
3.指筆直之木,比喻有用之材
明代李贽在《八物》中以“從繩”比喻棟梁之材,強調其正直和實用價值。這一用法将物理的“直木”抽象為品德或才能上的優秀特質。
補充說明
- 詞源背景:古代教育中曾用繩子約束孩童行為,後衍生出“從小受良好教育”的引申義(僅部分來源提及,需結合語境判斷)。
- 現代應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日常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舊唐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是問題。
《繩》這個詞是指用來綁束或懸挂物品的繩子。它是一個漢字,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 “纟” 和 “⺾”,具體拆分如下:纟(糾、紅)+⺾(西邊的絲)=繩。
《繩》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繩子的形狀被描繪成了兩根交叉的絲線,後來形成了現在的字形。
《繩》這個字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中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繩》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兩根交叉的絲線為主要構造。
一些例句:
1. 他用繩子将書包捆綁在一起。
2. 這條繩子太長了,我們需要剪短一些。
一些組詞:
繩索、繩梯、繩結、繩網。
一些近義詞:
線、絲、索。
一些反義詞:
刀、劍、針。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