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建安 七子中之 王粲 、 徐干 、 应瑒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暨 建安 初,五言腾踊。 文帝 陈思 ,纵轡以骋节, 王 徐 应 刘 ,望路而争驱。”
“王徐应刘”是汉语中对汉末建安时期四位文学家的合称,具体指王粲、徐幹、应玚、刘桢。此称呼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中“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的记载,后世常以“王徐应刘”代指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代表人物。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以辞赋见长,代表作《登楼赋》被誉为“魏晋赋首”,其作品情感沉郁,语言精炼。曹植称其“文若春华,思若涌泉”(《王仲宣诔》)。
徐幹(170-217):字伟长,北海郡人,擅长哲学与诗歌,所著《中论》阐发儒家思想,被曹丕评为“怀文抱质,恬淡寡欲”(《与吴质书》)。
应玚(?-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人,以五言诗著称,风格清丽婉约,钟嵘《诗品》评其诗“华靡可讽味”。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人,以刚健质朴的诗风闻名,曹丕赞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典论·论文》)。
四人均活跃于建安年间(196-220),其创作体现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对后世五言诗发展影响深远。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王徐应刘的文学实践,标志着文人诗从乐府民歌中独立,形成个性化抒情传统。”
“王徐应刘”是汉末建安时期四位文学家的合称,具体指王粲、徐干、应玚(yáng)、刘桢。他们均属于“建安七子”成员(另三人为孔融、陈琳、阮瑀)。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原文提到:“文帝陈思,纵轡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用以描述他们在五言诗创作上的活跃与成就。
若需进一步了解建安文学或具体作品,可参考《文心雕龙》或《昭明文选》等文献。
豹文鼠辩利璧彩层汉察言观行大律道主掉向顶额第一流敚攘犯想丰藉汾射高李归志过谦故尚毫无疑问黄浦江家福积恩咭哩咕哝块规狼章老来老太公脸薄路钤麦茬慢慢门倌杪末末本泥融觉跑步平移墙阴千条万端硗陿清籁劝励取告曲躬躬肉酱善类圣儒奢愿兽盾刷炼恕谅叹诧贪罔逃暑饮图作不轨蛙声帷门威制五荣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