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弓弛弦時弓臂外向的體勢。《周禮·考工記·弓人》:“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利射侯與弋。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利射革與質。往體來體若一,謂之唐弓之屬,利射深。” 孫诒讓 正義:“往體謂弓體外撓,來體謂弓體内向。凡弓必兼往來兩體,而後有張弛之用,但以往來之多少為強弱之差。”參見“ 來體 ”。
(2).古體詩的别稱。 宋 趙崇鉘 有《往體》三首,見《江湖小集》。《四庫全書總目·别集二·錢仲文集》:“其中凡古體詩皆題曰往體。考 陸龜蒙 《松陸集》亦以古體為往體。蓋 唐 代詩集标目,有此二名,偶然異文,别無他義。”《四庫全書總目·總集一·松陵集》:“今考集中 日休 、 龜蒙 各得往體詩九十三首,今體詩一百九十三首,雜體詩三十八首,又聯句及問答十有八首。”
“往體”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指弓弛弦時弓臂向外彎曲的體勢。古代制弓工藝中,根據弓體彎曲程度不同分為三種類型:
唐代至宋代文獻中,常将古體詩稱為“往體”,與近體詩(格律詩)區分。例如:
現代語境中,部分資料(如)将其引申為“過去的形态或狀态”,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現代語言演變中的引申義。若需更權威的古代釋義,建議參考《周禮·考工記》《四庫全書總目》等古籍。
往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往”和“體”兩個字。在這個詞語中,“往”字是一個使用左邊部首“彳”和右邊部首“丶”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而“體”字是一個使用左邊部首“亻”和右邊部首“本”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7畫。
“往體”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融入了對事物形态和運動的表達。其中,“往”字表示向前的方向,引申為去或前往。而“體”字則表示身體、形體或實質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往體這個詞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依然由“往”和“體”兩個字組成。不同的是,繁體字在書寫時注重了筆畫的複雜性,總體上更加繁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在秦漢時期,漢字的形狀較為簡單,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發生了變化。比如,“往”字最初的形狀是像個腳印的圖案,後來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往體”這個詞語的例句:
在組詞方面,可以構成一些與往體相關的詞彙,比如“往來”、“往事”等。近義詞可以包括“前往”、“向前”等,而反義詞可以是“返體”、“回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