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挽词 ”。
亦作“ 輓词 ”。哀悼死者的言词。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苏子容 輓辞云:‘三登 庆历 三人第,四入 熙寧 四辅中。’”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后又见 韩文公 作《庄宪太后輓词》,甚妙。” 姚华 《论文后编》:“然观 彦和 所论,则哀辞盖祖诗而变态,故輓歌亦变而为輓辞,支派分流,体颇滋多。”
“挽辞”是汉语中表达哀悼与缅怀的特定文体,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义
指在葬礼、告别仪式等场合,通过文字或言辞表达对逝者的悲痛与追思,既包含对亲友离世的哀悼,也可延伸至对时代、事物的怀念。
同义词与演变
亦作“挽词”或“輓辞”,古代多用于哀悼死者。例如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的輓辞,以及李煜的《挽辞二首》均属此类。
使用场景与形式
文学与历史实例
语言特点
多用凝练、含蓄的修辞,如比喻、用典等,兼具情感表达与文化意蕴。例如韩愈《庄宪太后輓词》被称为“甚妙”,体现其文学价值。
提示:如需具体挽辞范例或创作建议,可参考古籍《全唐文》或现代悼文选集。
挽辞是一个名词,意为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辞章或赠言,通常用于葬礼、追悼会或悼念活动中。
挽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笔画数为12画。
挽辞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中。
挽辞的繁体字为「輓辭」。
古时候挽辞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是「挽辞」。
1. 在他的葬礼上,亲友们朗读了一篇感人的挽辞。
2. 悲痛的家人写下挽辞,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1. 挽联:指悬挂在棺木前后的相对或对仗的对联,与挽辞相呼应。
2. 挽歌:指在追悼会上或葬礼上唱的哀悼歌曲,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追思辞、悼文、悼念辞、悼词都可以作为挽辞的近义词。
庆辞、祝福、贺辞等词语可以视为挽辞的反义词,因为它们表达的是对喜庆、祝福的赞美和祝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