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内制。 唐 李商隱 《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韻》:“内草纔傳詔,前茅已勒銘。” 馮浩 箋注:“内草,内制也。”
“内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析:
發音:nèi cǎo
字面構成:“内”指内部、國内,“草”指草本植物,合起來原指内地的草木。
引申義:比喻國内事務或内部情況,常用于強調對本土或内部事務的關注。
在唐代文獻中,“内草”特指“内制”,即翰林學士為皇帝起草诏令的職責。例如:
現代漢語中,“内草”的比喻義仍可見于文學或正式文本,例如描述國家内部事務時,如“虎贲國内草木凋零,糧食緊缺”(例句)。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李商隱詩集》箋注或古代職官制度相關研究。
内草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
1. 指内部的雜草或野草。
2. 指身體内部的異物。也常用于比喻,表示心中的煩惱、糾結等。
3. 原指内室的草席或草墊子。
内草的拆分部首為“艹”和“蔔”,筆畫數為10畫。
“内草”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荀子·内篇·審問》一文中。後來逐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内草”的繁體字為「內草」。
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化,關于“内草”的古代寫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內茅」。
1. 這片地裡長滿了内草,需要清除一下。
2. 他心中的内草如此繁茂,需要找到出路。
1. 外草
2. 内外草
3. 草地
4. 草墊
5. 草房
1. 内雜草
2. 草本植物
3. 内部野草
1. 外草
2. 良草
3. 修剪整齊的草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