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促窘迫。 宋 陸遊 《上殿劄子》:“若夫日趨於拘窘怯薄之域,臣實懼國勢之寖弱也。” 宋 葉夢得 《石林詩活》卷中:“自 唐 以後,既變以律體,固不能無拘窘,然苟大手筆,亦自不妨削鐻於神志之間,斲輪於甘苦之外也。” 金 滕茂實 《立春》詩:“拘窘經時成土俗,聊從一醉適天真。”
“拘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ū jiǒng,其核心含義為局促窘迫,多用于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因受限制或壓力而表現出的緊張、不自然狀态。
基本釋義
指因外界環境或内心壓力導緻的拘束不安,常與行為、神态相關。例如:在嚴肅場合感到拘窘,或因言辭不當陷入尴尬。
文獻用例
用法特點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通常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需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拘窘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形容困擾、局限或窘迫的境況。拆分部首是氣部和穴部,總共9個筆畫。
拘窘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見于《齊民要術》一書。在漢字繁體中,拘窘分别寫作拘狷和窘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拆分的部首是相同的,但是筆畫會有一些變化。古代漢字拘部的寫法是「宀-口」,窘部的寫法是「穴-久」。
以下是一些例句:
拘窘的近義詞包括困擾、束縛、窘境、尴尬等。拘窘的反義詞則是自由、舒適、解脫等。
一些與拘窘相關的詞語組合有:拘束、拘泥、困窘、窘迫、窘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