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艰的意思、外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艰的解释

[be in mourning for father's death] 旧指父丧

详细解释

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艰,州党称其孝。”《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元月十四日》:“﹝ 张浦云 ﹞署 开平 化州 ,去年丁外难归。”参见“ 内艰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艰"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特指中国古代丧制中父亲去世的情况,属于传统礼制中"丁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释义、制度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据《辞源》释:"外艰,旧时称父丧。"

该词由"外"(相对于家庭内部)与"艰"(艰难、丧事)组合而成,强调父亲作为家庭外部社会关系核心角色的丧亡。与之对应的"内艰"则指母丧(注:部分古籍中"内艰"亦指妻丧,需依语境区分)。


二、制度背景:丁忧守制

古代官员遇父母丧(即"外艰"或"内艰"),需依礼辞官归乡守丧,称"丁忧"。


三、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

  1. 孝道伦理的实践

    "外艰"制度直接体现儒家"孝为德本"思想,《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守丧是对父亲"生养死葬"责任的终极履行。

  2. 政治与伦理的冲突

    丁忧常导致官员断层,如《宋史·礼志》载,北宋治平年间因丁忧官员过多,一度出现"州县乏官"局面。帝王"夺情"引发的争议(如明代张居正事件),更凸显忠孝难以两全的伦理困境。

  3. 文学中的意象表达

    文人常以"外艰"入诗抒怀,如清代黄景仁《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弱冠逢外艰,此身已憔悴",借父丧之痛隐喻人生困顿。


学术参考文献

  1.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2015年. 在线查阅

    注:权威工具书,收录"外艰"词条及古例。

  2. 《礼记·丧服四制》

    中华书局点校本. 国学导航全文

    注:记载守丧礼制的核心经典。

  3. 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豆瓣图书

    注:系统梳理丁忧制度的学术著作。

  4. 《汉语大词典》"外艰"条目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汉典网引录

    注:收录词源及历史用例。


以上解析综合古代礼制、历史实践及文化影响,结合权威文献与学术研究,完整呈现"外艰"的语义演变与社会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外艰”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释义

外艰指旧时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其中“外”表示外部或与母亲亲属相关,“艰”则指困难或压力。该词常用于描述因亲属去世而面临的服丧责任。

二、历史出处与结构

  1. 词源: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中记载“公少丁外艰,州党称其孝”。
  2. 构词解析:
    • 外:既可指外部环境,也涉及亲属关系(如父系亲属);
    • 艰:本义为困难,此处特指丧亲之痛。

三、使用场景

  1. 传统语境:多用于古代丧礼制度,强调因父辈去世需守孝的礼仪责任。
  2. 现代延伸:偶尔借喻外部压力或困境,例如“竞选之路格外艰困”等,但此用法较少见。

四、相关词汇

“外艰”作为历史词汇,核心含义与丧礼制度相关,现代使用中逐渐淡化,但在研究古籍或传统文化时仍需注意其特定含义。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唐代碑文及清代《林则徐日记》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拜摺子扳倒逼迸惨舒操之过蹙陈训弛驭大经蹈藉典戒厎绥方车翻戏风餐雨宿坟寺干衡狗国过河卒子赫烜黄旗紫盖话务员扈簿挥毫落纸间不容发嫁怨近支就要急燥掎遮沮扰跨栏亏贼老乔民迺在拿款陪门财评论员扑鱼迁导缲盆巧僞起程璆磬曲盝生监沈细蛇蜒收载私谢塌落恬裕图画文字晩谬顽石狭吝象龟香箧小押店小月息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