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難的意思、法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難的解釋

*********指毀滅佛法的事件。 中國 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法難”。即 北魏 太武帝 、 北周 武帝 、 唐武宗 和 後周 世宗 的毀滅佛法事件。史稱“三武一宗”。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 北朝 道教勢力由 寇天師 而光大,遂有 太武 世之法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難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法難”為佛教術語,亦作“法難”,指佛教遭受外界壓迫、破壞的劫難。其核心含義源于佛教經典中“正法遭遇摧殘”的概念,特指因政治、社會等因素導緻的佛法傳承危機。例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時期的滅佛事件,史稱“三武一宗之禍”,即為典型法難(《佛學大辭典》丁福保,1922)。

二、佛教語境中的深層含義

在佛教教義中,“法難”包含兩層内涵:

  1. 外顯劫難:統治者以行政手段毀寺驅僧、焚經禁教,直接破壞佛教物質載體與傳播體系(《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 法運衰微:象征佛法因衆生業力所感而進入衰敗期,如佛經所述“末法時代”正法隱沒的現象(《法苑珠林》卷九十八)。

三、曆史實例與特征

中國曆史上四次大規模法難具有共同特征:

四、現代引申與學術定義

當代漢語中,“法難”詞義擴展至:

  1. 廣義宗教迫害:泛指任何宗教因政治、文化因素所受的系統性壓制(《宗教大辭典》任繼愈,2006)。
  2. 文化隱喻:借指傳統文化或思想體系在時代變革中面臨的存續危機,如“傳統文化法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可查證文獻如《舊唐書》詳見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法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佛教曆史事件(主要含義)

指中國曆史上四次大規模滅佛運動,統稱“三武一宗”法難:

  1. 北魏太武帝滅佛(444-452年):因佛道之争與政治因素,毀寺殺僧。
  2. 北周武帝滅佛(574-578年):為集中資源統一北方,禁佛道二教。
  3. 唐武宗滅佛(845年):因經濟矛盾與宗教膨脹,史稱“會昌法難”。
  4. 後周世宗滅佛(955年):整頓佛教亂象,限制寺院規模。

這些事件導緻佛教典籍散佚、寺院被毀,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重大挫折。


二、法律難題(引申義)

少數語境中,“法難”可指法律程式中的複雜問題或執行障礙,例如:

但此用法較罕見,更多見于口語或非專業場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擴展說明:佛教“法難”研究有助于理解古代政教關系,而現代法律術語中更常用“法律困境”等表述。若需深入曆史細節,可參考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别人正在浏覽...

筆簪不抵廛闬赤誠赤焮膽礬擔驚受怕兜率遏勃反省豐大風磨婦征公娼管辂閨怨衮阙過戶孤雲哄集惶愕黃頭奚餰餌堅果郊赦謹饬窘相罽毯僚友臨瞰鑼鍋螺山孟子描眉畫眼密蹡蹡目連牧師陪遊洴淜貧曠千字文請纓青玉竿歧途诎免人琴俱逝散州守臣守喪手眼耍颠豎蜻蜓思春私求團勇頽爛五部洲相覓孝稱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