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司的意思、土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司的解释

(1) [toast]∶烤面包片。又称“吐司”

(2) [ruler of Yi nationality in China]∶元、明、清时期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由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详细解释

(1).亦称“ 土官 ”。 元 、 明 、 清 时期于西北、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按等级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 明 清 两代曾在部分地区进行改土归流。解放后,土司制度已废除。《元史·仁宗纪三》:“ 云南 土官病故,子姪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明史·职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土司之制,即 蜀 臣 诸葛亮 用 孟获 之意也;归流之制,则 鄂尔泰 、 张广泗 所秉庙算於 世宗 、 高宗 者也。”

(2).指土司官吏所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粤俗好歌》:“东西两 粤 皆尚歌,而西 粤 土司中尤盛。”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二:“三是在上述两个系统以外,和南部 思普 一带的许多少数民族,就是 明 代叫作土司的地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土司”一词有两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官职含义(主要历史概念)

  1. 定义与起源
    土司是中国元、明、清时期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官职,由当地部族首领世袭担任,代表中央政府对边疆实施间接管理。元朝始置,初为武职(如宣慰使、宣抚使),明朝增设文职(如土知府、土知州)。

  2. 核心特征

    • 世袭统治:土司职位可世袭,但需经朝廷批准,形成“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的治理模式。
    • 双重义务:需向朝廷缴纳赋税、提供军队,同时保留对辖区的行政、司法和军事自治权。
    • 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逐步废除世袭土司,改派流动官员(流官)直接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3. 历史作用

    • 早期巩固了边疆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 后期因土司割据、苛政等问题,成为中央集权隐患,最终被现代行政制度取代。

二、食物含义(现代常见用法)

“土司”是英文“toast”的音译,指切片后烤制的面包,也称“吐司”。与历史官职无关联,属语言演变中的同音词借用现象。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土司制度的具体案例(如云南土司遗址)或改土归流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记录。

网络扩展解释二

土司的意思

土司(tǔ sī)是指中国古代某些地方的首领或官员,也是指掌管一定地域的土地财产,负责管理和统治一定地区的族群。

拆分部首和笔画

土司的部首是土(tǔ),总计有4个笔画。

来源

土司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明代。它来自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当时土官的行政称号,用来指称那些统治土地和部落的官员。

繁体

土司的繁体字为土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土”和“司”两个字组成,形状略有变化。

例句

1. 这位土司经过多年的官职晋升,权力逐渐扩大。

2. 土司负责管理下属的土地和百姓。

组词

1. 土司府:土司的官署。

2. 土司爷:土司的尊称。

3. 土司制度:土司统治下的行政体制。

近义词

土官、地方官、地方首领。

反义词

臣子、百姓、居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