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司的意思、土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司的解释

(1) [toast]∶烤面包片。又称“吐司”

(2) [ruler of Yi nationality in China]∶元、明、清时期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由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详细解释

(1).亦称“ 土官 ”。 元 、 明 、 清 时期于西北、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按等级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 明 清 两代曾在部分地区进行改土归流。解放后,土司制度已废除。《元史·仁宗纪三》:“ 云南 土官病故,子姪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明史·职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土司之制,即 蜀 臣 诸葛亮 用 孟获 之意也;归流之制,则 鄂尔泰 、 张广泗 所秉庙算於 世宗 、 高宗 者也。”

(2).指土司官吏所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粤俗好歌》:“东西两 粤 皆尚歌,而西 粤 土司中尤盛。”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二:“三是在上述两个系统以外,和南部 思普 一带的许多少数民族,就是 明 代叫作土司的地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土司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一、本义:古代官职制度

指元、明、清三代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官职,由中央朝廷册封当地首领世袭担任,掌管地方军政事务。

例:明代在云南设立“车里宣慰使司”,其首领即称“土司”。

来源:《辞海》(第七版)对“土司制度”的释义,定义为“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官职的制度”。


二、引申义:受封的地方首领

代指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少数民族世袭统治者。

例:清代典籍《圣武记》载:“土司各长其部,世守其地。”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将“土司”释为“世袭统治地方的首领”。


三、现代误用辨析

需注意与同音词“吐司”(英文toast音译,指烤面包片)区分。部分网络误用实为“吐司”的混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区分“土司”与“吐司”词条。


权威参考依据

  1. 《辞海》(第七版):定义土司制度为封建王朝治理边疆的官职体系。
  2. 《中国历史大辞典》:强调土司的世袭属性及地方统治权。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区分“土司”与“吐司”的语义。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链接,此处标注权威工具书名称供读者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土司”一词有两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官职含义(主要历史概念)

  1. 定义与起源
    土司是中国元、明、清时期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官职,由当地部族首领世袭担任,代表中央政府对边疆实施间接管理。元朝始置,初为武职(如宣慰使、宣抚使),明朝增设文职(如土知府、土知州)。

  2. 核心特征

    • 世袭统治:土司职位可世袭,但需经朝廷批准,形成“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的治理模式。
    • 双重义务:需向朝廷缴纳赋税、提供军队,同时保留对辖区的行政、司法和军事自治权。
    • 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逐步废除世袭土司,改派流动官员(流官)直接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3. 历史作用

    • 早期巩固了边疆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 后期因土司割据、苛政等问题,成为中央集权隐患,最终被现代行政制度取代。

二、食物含义(现代常见用法)

“土司”是英文“toast”的音译,指切片后烤制的面包,也称“吐司”。与历史官职无关联,属语言演变中的同音词借用现象。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土司制度的具体案例(如云南土司遗址)或改土归流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白撞豹胡宝偈边限变狱宾雀参典陈谷子烂芝麻尘域储光大社登霄的意定武石刻踱头踱脑厄里倪厄斯二不溜子二王后犯节气愤愠抚徕干没更为鬼才好大喜功涸竭画龙点晴黄泥膀极苦景数矜满军精浪投两让两属联系群众吏典理纳镂句陆海盟长纆牵谋策南北曲难道前图窍妙缺月入籍三摩钵提赡速韶令蜀菊舒泰束蕴乞火丝末亭皋停直挝打乌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