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战苦身攒鏃,途穷血裹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相轻的文人们的处境,就也更加艰难起来,连街头也不再是扰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穷道尽。”
“途穷”是汉语复合词,由“途”(道路)和“穷”(尽头)构成,本义指“行路至尽头”,后引申为“处境困窘,无路可走”。该词最早见于《晋书·阮籍传》中“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典故,后凝练为成语“阮籍途穷”。
从语义演变看,“途穷”包含三层内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评述(如“变法派途穷而谋变”)或文学创作(如“途穷之际见真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规范词条,与“穷途末路”构成近义关系,但更强调客观境况的不可逆转性。
“途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比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以下是详细解释:
“途穷”不仅描述客观的绝境,更带有主观情感色彩,常见于借古喻今的文学表达。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或千篇国学等来源。
安寐陂曲唱歌辰光绸缪从丧地塌天荒东奔西向东作西成非横丰肌弱骨黼命赓衍攻歼股匪皡天贺酒诃难红丸婚外情俭德谏诫俭谨堲谗酒骨拘游立部伎犂槅鹿视漫澶美术明眎民族区域自治念咒片鳞碎甲桥基奇略侵欺妻帑劝业确指濡霈洒家少息輋民升曦视履守押鹴裘私业损惠素飧特士铁鹿挺穟通蔽微晶齆鼻头黠卒歆尝